• 38阅读
  • 0回复

田启发掌握了育秧的“自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04
第5版()
专栏:

田启发掌握了育秧的“自由”
编者按:田启发的育秧经验已在湖南许多地区推广。推广地区的实践证明,他的育秧办法是过硬的。
过硬的技术经验,来自过硬的思想。“如果能研究出一套不烂秧的办法,让全洞庭湖滨平原以至江南地区都能种植双季稻,全国要增产多少粮食啊!”把解决当地生产中的问题同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田启发树立了坚强的意志。
有了解决生产难题的雄心壮志,还得用革命精神进行科学试验。田启发经历了无数次艰苦的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十一天里,他检查了四百九十二次温度。早稻育秧的“自由”终于被他掌握了。
“秧好一半谷。”培育好稻秧是争取水稻全面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象田启发这样的为革命而钻研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就能不断识破大自然的奥秘,取得改造自然的主动权。
我国南方双季稻产区的农民,就要为播种早稻而忙碌了。南方播种早稻的季节,常常是寒潮频来,阴雨天多,气温较低。播种早稻遇上寒潮,最易烂秧。在一些地方,早稻容易烂秧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田启发,在几年之前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在的湖南省益阳专区,近几年已大面积推广了他的经验,今年,湖南省将在更大面积上推广。
田启发在一九五二年就围绕着水稻如何高产,进行十几年的科学试验。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成就,但是他创造的早稻育秧经验,最突出、最受人们欢迎。
第一次发现
早在一九五二年,田启发就开始注意了早稻烂秧的问题。不过,在互助组、农业社的时候,户数少,早稻田不多,种谷少,容易料理,播种季节也比较迟,只要精心管理,烂秧的就不多。田启发也只作技术上的一般指导。公社化以后,大面积扩种了双季稻,一个生产队的早稻种谷,一下就是几千斤。种谷多,浸种催芽不容易掌握,播到田里不好管理;而且,为了使晚稻高产,又把早稻浸种育秧工作提早到“春分”前几天进行,这样,各地就普遍发生了严重烂秧的现象。因为早稻严重烂秧,人们不敢按照可能来种植双季稻;就是种了,遇上烂秧,许多公社生产队也完不成早稻栽插计划,有的虽然补了种,也延误了季节。这时,田启发想:“如果能研究出一套不烂秧的办法,让全洞庭湖滨平原甚至江南地区都能种植双季稻,全国要增产多少粮食啊!”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党委和队里老农的支持。于是,从一九五九年早稻育秧起,他就以全部精力进行早稻不烂秧的科学试验。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仅仅凭着自己原有的作田经验,要解决早稻不烂秧这么大的一个新课题,困难是很多的。但是,田启发有一个解决洞庭湖区以至江南地区早稻烂秧问题的雄心壮志,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鼓舞下,他不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失败了,不灰心,再从头作起。这年,他处处都从最坏的条件设想,除了选择好背风向阳秧田、施足基肥、精选谷种等以外,为了便于观察早稻育秧前后的气候变化和芽谷、秧苗在阴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他就在秧田边上搭了一个小茅棚,前后三十多天,日夜住在那里。
一次寒潮过后,他看到一些整得不平的秧田,低处有水的地方,秧苗烂掉了一些,可是,无意播在田埂上和没有水浸的土块上的秧苗,却长得很茁壮。这个平时见到过千百次的现象,这时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顾当时天气还很寒冷,裤脚一卷,跳下秧田,小心翼翼地拔出几根长在田埂上的秧苗,一看,它的根子多,扎得又深,他又把一些烂了的秧苗取出来对比,发现烂了的秧苗,都是根子又短又小,茎叶都比较瘦弱。他想:“如果把秧田平整好,芽谷下泥后,就放水晒上几个太阳,先让芽谷把根扎稳,象个人一样,站得稳稳当当的,然后再放水叫它长叶,这样,秧苗不就增强了御寒能力了吗?”一九六○年,他按照这个想法进行了试验,秧苗果然长得非常茁壮,不怕阴雨低温,不枯萎死亡了。
这是第一次的发现。现在,在他的育秧法中有一条“晒芽扎根”,就是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发展和健全的。
催芽的学问
这只是找到了烂秧的秘密的一部分,还没有解决全部问题。
一次,他在秧田里发现,有些烂秧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烂秧,而是种子根本没有出芽就开始烂了。他把这些烂谷种拿起来反复研究。这些种子为什么在催芽时不出芽?怎样做到使种谷都出芽?
他从浸种到育秧的每一个环节中仔细追忆,寻找答案。
原来,这些种谷是按老办法,把冷水浸过的种谷,堆在打禾桶里,让它自然产热、发芽。因此,装在桶中间的种谷就先来热,先出芽,靠近桶边上的,由于受到桶外低温的影响,后来热,出芽慢。这种出芽不齐的种谷,播到田里,有的就成了“哑谷”。
原因找到了,有没有使种谷催芽时温度均匀、出芽一崭齐的办法呢?他继续苦思苦想。有一次,他想到:“禾桶中间热、边边冷,快的快,慢的慢,如果能让每一粒种谷同时来热,不就可以一齐发芽吗?”他越想越觉得有个道道,记得过去有些有经验的老农催芽时,常常在晴天到来时,给种谷浇上几桶热水,催芽子快长,现在能不能在种谷进行催芽以前,就用热水提高种谷的基温,甚至把种谷浸到热水中,让每一粒谷都吸饱热,一催芽,不就同时来热了吗?”他想:“用开水一烫,恐怕要得。”谁知一试验,不是水温过低,出芽仍是参差不齐,就是水温过高,把种谷烫坏了。水温怎么才合适呢?田启发下决心从低温试起。他先用一桶开水掺两桶凉水试,不断增加开水比重,对比那一种结果好。没有仪器,他就用手来试温。经过许多次试验,终于掌握了催芽的合适温度——用两桶开水一桶凉水,兑成温水(约摄氏六十五度),然后把浸了三天冷水的种谷,洗净后倒入温水中浸上一个钟头左右,就上桶催芽。
温度均匀,出芽整齐的难题解决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种谷出芽,如果遇上连续阴天,不能及时播种,谷芽一个劲地长下去,怎么办呢?
他又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利用适当的温度和水分控制芽谷生长的办法。这样就能够让芽谷在屋里摊上十多天,既能停止生长,也不死亡,听凭人们选择天气,播种下泥。这项创造,完全解决了催芽与天气的矛盾。使人居于更主动的地位。
深灌与浅灌
田启发探索早稻不烂秧的历程,是起伏曲折的。当他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些进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困难突然发生了。一九六○年早稻秧苗扶针扎根长到两三片真叶时,突然来了一次大寒潮。这时秧苗究竟应该怎样护理呢?当时存在两种分歧:田启发主张深灌水,以没尖为标准。他的理由是气温降到摄氏十度以下,秧苗已基本停止生长或处于“休克”状态,深灌水正好是给它盖“被子”,可以安全度过寒潮。另一种意见也主张灌水保苗,但认为千万不能淹没第一片真叶的气孔。他们的理由是淹没了气孔,就会“逼”死秧苗。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各自都做了“试验田”。结果,照着田启发办法做的,秧苗都没有死,照后一种意见做的,秧苗全部死光了。即是如此,田启发也不放心他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他又连续进行试验,都证明这个办法可以使秧苗度过寒潮。现在,田启发这个深灌水为秧苗“盖被子”的办法,在洞庭湖地区已被普遍施用,使秧苗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寒潮。
叫秧苗听指挥
田启发探索早稻育秧经验的每一个步子,差不多都是经过这样细致观察、反复试验,才创造出来的。他在创造这些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没有满足自己已有三十多年的作田经验,他既请教老农,也请教农业科学工作者,看到新的科学技术就有兴趣。这些年来,他不论是到外地开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防止早稻烂秧的事,他都爱听、爱学、爱试验,处处是个有心人。
田启发为革命而钻研早稻育秧的精神,的确是令人钦佩的。在研究早稻育秧的过程中,他常常不分晴天雨天,不分白昼黑夜,围着种谷秧苗打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种谷在桶里,思想在桶里,人不离桶边;种谷到田里,思想到田里,人便去田边。”去年早稻育秧的时候,从三月二十日到三十日这段催芽、保芽的紧张阶段,田启发几乎没有离开过种谷,吃饭、睡觉、研究问题都在桶边。据在他那个队蹲点的农业技术干部的记载,在这十一天中,田启发检查了四百九十二次温度,翻桶二十六次,常常通夜不眠。
田启发就是以这种为革命而钻研作田技术的精神,经过五六个年头的艰苦试验,终于懂得了秧苗根系发生和生长的特点,一九六三年,他创造的一整套培育早稻秧苗的经验,就更完整了。这些经验,在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又经过农业技术人员用科学原理分析研究,并进行充实提高,就更完整、丰富、过硬了。
本报记者 龙文明(附图片)
江苏海安县双楼公社新刘大队第十五生产队的社员,在秧田里清除稗草,培育壮秧。 刘 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