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锤底风雷谱战歌——读《加热炉之歌》和《红色的铆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09
第6版()
专栏:

锤底风雷谱战歌
——读《加热炉之歌》和《红色的铆钉》
兰州 陈兵 裴云天 李裕河
戚积广和王方武都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是在大跃进的战鼓声中涌现出来的年青歌手。几年来,他们在党的培养下迅速地成长着。在戚积广的《加热炉之歌》和王方武的《红色的铆钉》(见《萌芽丛书》)这两本诗集里,作者以磅礴的激情,豪迈的调子,歌唱了沸腾的斗争生活,生动及时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烈场面。
首先,作者热情奔放地抒发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壮志豪情。他们以那铁锤砸在铁砧子上似的铿锵有力的诗句,通过对自己劳动的赞颂,表现了工人阶级作为生活主人翁的豪迈感情,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放眼世界的战斗气概。象戚积广的《车工谣》:
钢龙青鳞我敢揭几片,
铁虎黑皮我能扒几层。
就在咱这把车刀下,
要做出时代飞车的大轴承!
为了实现这种宏伟的理想,他们以战斗者的姿态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在他们的劳动中,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红通通的世界哟,——在这里!一万个太阳哟,——烧炉底!这儿雷火交加,风云四起!”而战斗在这儿的人们,是在“从烈火中夺取胜利”,是在进行着一场火热的革命:
是淬火还是退火?
每个零件都问一问自己!
是坚强还是软弱?
每块材料都要万分警惕!
看谁在炉里越炼越红!
看谁在炉里化为黑泥!
——戚积广:《加热炉之歌》
这英气逼人的诗句,形象地刻划出了工人阶级改造世界又改造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然而,我们的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步,他们是胸怀全球的人,他们的眼光,关注着五洲四海的风云变幻。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抬头望啊低头瞧”,看得见“纽约的工人卧街头,巴西的工人坐牢房,伦敦的少女卖青春,意大利少年卖血浆……”(王方武《天车上》)。他们深知:
全世界一切战斗着的江河,
联结成一个装配线上的链条!
全世界所有觉醒了的峰峦!
倾听着装配线上运转的讯号!
全世界一切暴怒的大洋,
与装配线同声在呼啸!
——戚积广:《汽车装配线抒情》高度觉悟的中国工人阶级,他们那种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变成支援世界革命人民斗争基地的国际主义精神,通过这些火辣辣的诗句表现出来,是多么的豪壮动人!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歌手,才会有这样宽阔的襟怀,才会唱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战斗的强音。这一点,在戚积广的《最大的动力》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当我把主席著作打开,
一股春风迎面扑来,
它吹得我心胸无限开阔,
双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第二,两位作者都很注意关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题材。他们善于抓住革命接班人成长的关键性问题,表现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教育和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朝气蓬勃的气象。戚积广的《血锤》,通过一件工具的来历叙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当我们读到:
掂一掂这锤子重如山啊,
亲人的血已流进了我的心肺!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宣誓:“先辈们创下的火红的江山,革命的后代要把它牢牢保卫!”王方武的《记住这一锤》通过老师傅对学徒的阶级教育,告诉我们要牢记阶级仇。诗中两个“铁柱子,记住这一锤!”分别出现于段落的结尾,就象两声巨雷震撼着人的心坎。正因为作者以革命接班人的身份和感情来作自我教育,因而也就能够教育别人。这两部诗集还着力刻划老一辈人辛勤培养下一代的形象,表现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如戚积广的《第一夜》,通过喜剧性的小事件描绘了两代人的高贵品质;王方武的《考新手》通过考新手的场面,从侧面画出老师傅精心培育下一代的形象:
多少人眼睛亮闪闪,
多少人脸上挂笑纹;
鬓发斑白的张师傅,
满面红光喜盈盈,
叨着个烟斗,
站在最外层……这个小镜头是耐人寻味的。从这喜气盈盈的画面里,我们看到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我们工人阶级的年青一代是在怎样迅速地成长着!
这两本集子是作者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脚印,从总的方面看来,作者的方向是正确的,步子是踏实的。但是,严格地说,两个集子里的作品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作品比较粗糙浮浅,有些诗的语言也还欠锤炼。愿这两位青年业余作者更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扎根斗争的第一线,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比、学、赶、帮、超”的增产节约运动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