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全国农业展览馆水利馆正式展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1
第2版()
专栏:

全国农业展览馆水利馆正式展出
据新华社十日讯 全国农业展览馆水利馆,三月十日正式开始展出,接待各地观众。
水利馆展出了四十三个水利典型单位的成就和经验,包括综合治理山、水、田的成就和经验,修好、管好、用好水利设施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通过大兴水利实现大面积增产的经验等。从这些单位的成就和经验中,可以看出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道路及其对农业生产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展出还通过示意图表,对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这次展出的展品,和已经展出的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农村副业展览一样,包括有照片、图表、幻灯、电动模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等。同时,还展出了反映水利建设的雄浑图景和各地群众革新、创造的部分实物。
全国农业展览馆水利馆陈列的大量展品生动地告诉人们:解放以来,我国的五亿农民,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已经摸索出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水利事业的道路,这就是: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发扬大寨精神,穷干、苦干、实干、巧干,因地制宜地治理山、水、田,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人们一进入展览大厅,就看到迎面的红色幛幕上,有一行闪光的金色大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毛主席在一九三四年对于水利和农业的关系作出的科学论断。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又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十分需要定出一个在若干年内,分期实行,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规划。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十几年来,各地农民正是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积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小型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在水利战线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的。
大寨精神的胜利
环顾整个水利馆,给人印象特别强烈的是:我国的东西南北,从山区到丘陵,从平原到海边,到处都有用大寨精神办水利的典型。人们一不听天由命,而是英勇顽强地向自然进军,改变自然面貌;二不伸手向国家要钱,而是紧紧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实行自力更生;三不在困难面前退步,而是有了曲折就总结经验、更坚定地奋勇前进。我国农民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解放十六年多来向各种困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水利建设高潮。在这期间各地新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数以千计,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数以百万计,还新建了大批机井和机电排灌站,使越来越多的山、水、田,迅速改变了昔日的面貌。
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沔阳县,解放前是个洪、涝、旱灾都很严重的“十年九不收”的地方。解放后,用大寨精神兴修水利,建成了遇洪能抗、遇涝能排、遇旱能灌的水利系统,从一九五九年起,年年增产、岁岁丰收。以去年和一九四九年相比,全县粮食产量增长两倍多,棉花产量增长了二十一倍。
南靠昆仑山,北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专区,解放前经常遭受干旱和风沙的威胁,农业生产很落后。一九五八年,全区农民依靠人民公社的强大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用卵石铺砌渠道,引昆仑山雪水灌田,使灌溉面积增长到二百八十万亩;同时引水浇地斗干旱,植树造林防风沙,在荒漠上新开垦农田八十多万亩。近几年来,全区农业产量成倍增长,已成为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单位。
滨临南海的广东省澄海县的广大农民,积极自筹资金,自备材料,筑起规模巨大的南海长堤,在江河入海处建设现代化桥闸,抗台风,拒咸潮,排洪水,截清流,变水害为水利,使全县粮食连年平均亩产千斤以上。
辽河下梢的辽宁省营口县西部地区的农民群众,逐年兴建起“以河网为骨干、以排灌站为中心、以涵闸为咽喉”的水利工程系统,把过去亩产不过百斤的四十万亩涝洼盐碱地提高到亩产四百五十多斤,成为北方地区一个大面积改变低产面貌的样板。
居住在河北省宣惠河两岸的八十万农民,发扬了大寨精神,不甘心长期遭受涝灾的困扰,不等待国家投资,自己动手疏浚河道,大干一个冬春,超额完成任务,全部工期较原计划缩短三分之二,投资节约三分之二,创造了依靠群众多快好省地兴办大型水利工程的范例。
这些分布在祖国南北各地的先进单位,尽管自然条件不同,治水的具体方法不同,但都证明一个相同的真理: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大寨精神,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客观规律,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保证各地在改造山、水、田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小型水利的威力
如果说,大寨精神象一根红线贯串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那么,坚持小型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就更能突出地显示出大寨精神的巨大威力。展出的许多典型材料告诉人们:哪里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坚持以小型为主,哪里就跳出了少数人办水利的狭小圈子,就能最充分地发挥农民群众办水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有效地、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使水利建设多快好省地得到发展。
云南禄丰县寨脚公社的四千六百多亩耕地,分布在二百二十多条山沟和山梁中。解放前,这里只有七股山沟水和两个小山塘,绝大多数农田“等雨栽秧,靠天保苗”。解放后,为了改变干旱面貌,县委工作组和当时寨脚乡党支部,计划搞大工程。但是由于没有找到水源,筹集大量的资金和器材也有困难,七八年来始终没有搞出什么名堂。一九五六年以后,他们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水利建设的指示,从当地山多、耕地分散、水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出发,挖小塘,修小坝,大建小型水利工程;在山上和塘边渠旁,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实行山水田综合治理。这样做以后,当年修建,当年受益,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人们的干劲。于是,这里的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和综合治理山、水、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短短四年间,就挖了一百二十二个塘,修了二百零一条引洪和排灌沟渠,塘坝周围三百米内也绿树成荫。这些小工程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当大的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网,使全社的水田保灌面积猛增七倍,促使全社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
类似这样以小型为主,使大寨精神得到充分发扬,使水利建设获得巨大成就的单位,从南到北,到处都有。世世代代生活在“火烧坡”上的贵州省绥阳县双龙公社茅台生产队,僻处祁连山下、戈壁滩上的甘肃省玉门市清泉公社荒天地生产队,以及位于燕山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县北宅公社一渡河大队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在多种多样的小型水利工程中,利用井水灌溉和安装水轮泵提水灌溉,都是潜力巨大,很有发展前途的。
水井是我国北方很多平原地区的一项重要灌溉设施。河南省孟县缑村公社,一九五七年以来,坚持自力更生发展井灌工程和平整土地,到去年,全社已达到平均每二十三亩地就有一眼井,土地已基本上实现园田化,粮食产量连年上升。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巴彦查干公社的社员,把井灌的经验运用到草原上,苦战七年,基本上实现牧区井网化,使昔日干旱的荒原,变成了水草丰富的牧业基地,到处呈现着“风车旋转水长流,牛羊欢腾草原富”的新景象。
我国南方许多田高水低的山区,近几年来广泛利用河流的落差,安装水轮泵,提水上山,灌溉自古以来无法灌溉的“望天田”,或者把旱地改成水田。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乔善区和湖南省平江县汨罗江流域,都是在这方面做出成绩的典型单位。乔善区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七十三台水轮泵扬水站,扩大保灌田六千多亩。汨罗江两岸农民,从一九六四年秋天起,筑坝拦水,安装了二百三十三台水轮泵,灌溉农田十四万亩,综合利用水轮泵的动力加工农副产品,发电照明,做到了“生产变,生活变,经济变,人的精神面貌变”。
不断扩大水利的效益
展出的许多单位的实践证明,为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在兴修了水利工程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使水利工程配套齐全,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管理。这些工作越是做得好,就越能使水利工程的效益更好地得到发挥,为农业的稳产高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这方面,江西余江县的白塔渠是个样板。白塔渠在刚建成时,只灌溉了四万亩农田,在大修配套工程以后,灌溉面积就扩大到九万一千多亩。如果全国各地都注意从加强和逐步配套等方面去挖掘水利的潜力,不说象白塔灌区那样使效益扩大一倍多,就是扩大百分之二十或三十,就将在农业增产上显示出巨大的效果。而且,正如各先进单位的实践所反复证明的那样,从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入手去为农业增产服务,和新建工程相比,还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和比较易行等许多优点。
怎样才能做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和管理工作呢?展出各单位的经验尽管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发挥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充分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大地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只要加强了领导,又能在领导工作中突出政治,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使配套和管理工作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福建省同安县的汀溪灌区,一九六三年进行工程配套时,面临着任务大、资金缺的严重困难。省水利厅耽心他们资金不足,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曾先后两次主动拨款支援他们,但都被退回了。由于灌区的领导部门充分依靠了群众,一面用预交水费和经营副业的办法,来增加收入;一面发动群众出谋划策,节约开支,结果,在不用国家拨款的条件下,不但胜利完成了全部任务,还节约了二十多万元的开支。
浙江省海宁县的大批机电排灌站,也是由于有关领导部门树立了依靠群众的思想,有领导地建立了群众性的用水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排灌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而成为机电排灌管理工作的红旗单位的。现在,全县机电排灌站的一千一百六十九个管理人员中,属国家编制的专业管理人员只占七人。全县各地的机电排灌站,几乎全部靠群众自己管理。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水库灌区一九五九年刚建成时,用水不科学,增产不显著。后来管理人员深入社队搞“三结合”灌溉试验田,向农民传授浇水技术,终于使农民从不会浇到浇得好,从浇“保收水”到浇“增产水”。六年间,灌区黄烟产量翻了一番,粮食亩产增长了两倍,去年创造了高产九百斤的纪录。
× × ×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千差万异,各地区之间气候条件又千变万化,农业生产还很不平衡。要解决各个地区的各种水利问题,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次展出的四十三个典型单位的事迹生动地表明:我国广大农民不但有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有长期奋斗的决心和毅力,而且已经积累了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闯出了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水利事业的道路。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有人民公社这个强大的靠山,农民群众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这次展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将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推广,启发干部,鼓舞群众。只要在水利建设上突出政治,组织群众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在更大的面积上逐步变水害为水利,变低产为高产,变荒漠为良田,胜利地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建设起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华社记者 方堤 柳梆(附图片)
广东兴宁县岗背人民公社兴建的水轮泵站,提水上山塘,灌溉旱坡地;同时利用水轮泵站发电加工农副产品。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