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风调雨顺和田里功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2
第6版()
专栏:

风调雨顺和田里功夫
赤秀
“风调雨顺”,是庄稼生长得好的重要自然条件。不过,自然界里的“风调雨顺”是相对的。一年或是一季庄稼中,项项作物都“风调雨顺”的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就是单项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育阶段都“风调雨顺”的情况也是极少的。譬如,水稻、棉花、大豆、高粱这些作物,虽然它们都是春种秋收,但是由于它们的生育规律不同,对风风雨雨的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个不一。
何况,我国的地域是如此辽阔,南北东西相距几千公里,“老天爷”哪有这个能耐,顾此又顾彼呢?再说,大地上的庄稼又是如此繁多,有抗寒耐暑的,有喜山傍水的,有高秆矮秆的,有深根浅根的……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和嗜好,“老天爷”哪能适应一切需要呢?苏南水乡有首民歌:“做天难做四月天,秧要暖和麦要寒”,其实,做“天”也并非四月天难做,哪一天都是难做的。一句话说到底,要种好庄稼,靠“老天爷”风调雨顺是不行的,主要应当靠“田里功夫”。
大寨式的农业先进单位,难道它们都是从“风调雨顺”的地方来的吗?难道它们都是从得天独厚的地方来的吗?显然不是。它们生产好的“奥秘”就在于它们的“田里功夫”:砌塘坝,垒石堰,搞水平梯田,开盘山渠,建扬水站,把水库修上高山,造“三层楼”灌溉系统,“牵住龙王鼻子”;土地“大过筛”,用“笨”功夫筛净碎石,建创业田,造“铁饭碗”。这就是下丁家人在“天地自带三分灾”的“绝地”,变穷山沟为米粮川的田里功夫!
“把一块块梯田修成‘万年牢’”,全大队拔除卧牛石一千五百个,挖环山渠二十七条,百分之七十旱地变水浇地。筑起五百多道谷坊坝,闸起十一条沟,绿化九座秃山。这就是“河北大寨”南滚龙沟人从粮食亩产不过三百斤跃过千斤的田里功夫!
大寨式农业先进单位所以能在风雨之中增产,在灾害面前丰收,正是靠他们那不屈不挠、扎扎实实的田里功夫。
“庄稼不问爹和娘,功夫到家自然壮”。是靠“老天”来恩赐“风调雨顺”,还是靠“田里功夫”来夺取风调雨顺?这是革命者和宿命论者、是作大自然主人还是当大自然奴隶的分水岭。
“戏在人唱,田在人种”。田里功夫是否深厚,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家”。大寨式农业先进单位的田里功夫所以过硬,就是因为他们突出政治,政治思想工作过硬。下丁家大队开始不是有些人嫌整地费工划不来,想丢下这捣“石蛋蛋”的苦差使么?但是革命的创业教育使大伙懂得了整地是“挖穷根,扎富根,修社会主义地桩”的道理。于是,每个人的心胸中迸发出移山填海的伟大力量,真正地使河山改变了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