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为革命拍科教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5
第6版()
专栏:

为革命拍科教片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伍廷根
去年我们到四川八个县市放映我厂出品的科教片,征求观众意见。通过和农民观众座谈,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过去我们虽然在理性上也认识到拍科教片是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没有从改造世界观上解决问题,再加上又严重脱离工农群众,因此感情上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剧本写出来以后就算完事,也不问剧本的意义和效果如何,这是缺乏政治责任感的表现。这次我们在四川叙永县调查时,有一位公社党委书记要求我们拍一部防治水稻病害的影片。他说:“有一年我们的稻田有一半以上得了稻瘟病,造成严重减产,我们没法治,只好对着这些田难过。”在这次调查中,群众的意见使我体会到一个根本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为革命而拍科教片,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拍科教片。因此我们拍的影片必须让服务对象——工农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真正对生产起作用。我们必须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高度的革命精神来拍科教片。
这次我们带到四川去的影片放映效果是不同的。总的说来,如果是群众能看得懂,用得上,能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影片,群众就非常欢迎。群众用不上的影片,即使拍得再好看,反应也很冷淡,有时甚至反感。比如《防治头癣》和《农村饮水卫生》同是卫生教育片,同是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知道有这两部片子都纷纷要求放映。但放映以后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群众认为防治头癣影片看来亲切,有许多办法可以照电影来办。而《农村饮水卫生》一片前半部的办法适用,后半部则有些脱离实际,介绍的一些措施是追求大、洋,违反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办好事的原则。农民说:“办法好是好,就是办不到。”又说:“影片介绍的办法只是将来的方向,不解决目前问题。”又如有些影片,虽然在制作技巧上比较差些,但能解决问题,群众就欢迎。如《不要用黑斑病甘薯喂牛》,群众看过后,懂得了科学道理,就会自觉地保护耕牛。
从这里我得到一点体会:片子的好坏,应当有一个真正的标准,不能象过去,只要电影圈内同行叫好就行了,而是要工农兵叫好,特定服务对象叫好,才算真正好。考核好坏的标准就是影片在生产上的作用到底如何,是否解决了迫切问题。雪里送炭之所以可贵,乃是把炭送到雪里去,如果春暖花开时节,才把炭送去,还有多大价值呢?归根到底,我们眼睛里要有群众,一切都从群众需要出发,为群众解决问题,以群众的需要为我们的需要,以群众的标准为我们的标准。
让观众看得懂影片的问题也是个群众观点问题。我们带到四川去的影片,总的来说,农民群众基本上能领会其中意思,但是有许多表现方法,群众看不懂。有些电影技巧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诸如此类,在我们电影界是家常便饭,可是群众看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此有时我们想强调说明的问题,用了技巧以后,讲究过多了,农民反而看不懂。例如《春玉米肥水管理》影片,作者用圈出的办法介绍玉米内部坐胎的情况,结果我们问了许多农民,都不知道影片这一段讲的什么。甚至有人把那个芽子理解成玉米钻心虫了。我们有些同志说,农民看不懂那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他们看电影看得太少,等以后他们看多了,就习惯了。这是要求群众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适应群众;是要农民为科教片服务,而不是我们去为农民服务。我们应当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的农村观众看懂我们的影片,创造出我国科教片的特色,不要受洋框框的束缚,影响农民看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思想革命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千方百计让观众看懂。在创作方法上则要民族化,要摸清群众的喜恶和理解习惯。只有为革命拍科教片的观点,眼里真正有群众,才能拍出群众欢迎的好影片。(附图片)
图片说明
左上:《巧管“千金”水》
(农业电影制片厂摄)
左下:《分枝大红穗高粱》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
右上:《水平梯田》
(西安电影制片厂摄)
右下:《水锤泵》(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