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我们在浙江两个地方设计简易升船机,两处任务相同,条件也基本相同,结果一个是多快好省,一个是少慢差费。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设计工作绝对不能脱离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6
第2版()
专栏:

我们在浙江两个地方设计简易升船机,两处任务相同,条件也基本相同,结果一个是多快好省,一个是少慢差费。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设计工作绝对不能脱离群众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在浙江宁波大通堰,一台简易的斜面升船机建成了。开动电动绞车,一只只满载衣副产品、日用百货和农用肥料的木船,安安稳稳地坐在小车的“竹床”上,沿着倾斜的轨道翻过坝去,船身平稳,只要两分钟就过了坝。从此,大通堰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用人力拖船过坝的历史,实现了船只过坝机械化。
这台简易升船机,是我所的技术人员和当地的工人合作搞成功的。我们在浙江两处地方进行了简易升船机的设计,大通堰就是其中之一。这两处升船机的设计,规模基本相似,条件也差不多。但是这两处的设计工作,却形成了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的尖锐对比。
到大通堰作设计的是两位青年技术员,他们一到坝上就和工人们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在工地上,他们不仅看到,而且亲身感受到了人们对修建升船机的要求是那么迫切。大通堰是通向中塘河的一道堰坝,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附近广大地区的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输出去。但是船只过大通堰却要用人力牵引,一只十吨的木船,得用二十多个壮劳动力,推动绞车,将船拖过坝去,工作十分劳累。
在工地上,老工人们还给他们讲述旧社会的悲惨遭遇。解放前,大通堰为封建把头所占有,车坝工人终年辛苦,得不到一饱,过了壮年,丧失了劳力,就被把头一脚踢开,流落街头。所有这些,深深激发了两个青年人的阶级感情,他们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改善劳动条件。原先,他们还觉得设计简易小升船机没有多大“奔头”,而现在觉得是大有搞头了。
设计什么样的升船机呢?他们没有经验,根据外国书本上的记载,修建升船机要有三十米以上高的水头才适宜,而大通堰只有两米的低水头,按书本规定,只能修建船闸。修船闸的工程大,造价高,技术复杂,显然没有条件。是照搬洋框框呢,还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们决定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走到群众中去找办法。一调查,才知道杭州三坝的工人们早已创造了一种简易过坝机械,它就是在一台简单的小车上,铺上破轮胎,把船放在上边拉过坝去。大通堰的工人们也想采用这个办法,因为它简单易行,花钱很少。但这个土升船机也有缺点,例如船过坝时,船身是倾斜的,液体肥料就不能满装过坝。
这两个青年人就吸取了群众这个好创造的优点,并把它作了根本的改造,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案。新方案是把过去的土滑道改为小铁轨,采用了一个双层挂钩平车,车上用竹梢做一个有弹性的“床”,船放在“床”上既平稳而又不致倾斜,并且用电动绞车来代替人力,由操作台上的指示灯来指挥。经过这样一改造,原来不完善的土办法就变成了一台土洋结合的简易升船机。
到浙江另一地方参加设计简易升船机的有八个科学技术人员,其中还有几名工程师。他们和大通堰两个青年技术员的做法不一样。到达目的地以后,他们没有认真走到群众中去作实地调查,而是在现场上走马看花的转了两次,搜集了一些资料以后,他们就很快回到研究所,蹲在大楼里作设计。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不是到现场去调查,而是向书本去求教。他们不了解,我国的许多中小型河流还没有为设计工作准备出一套完整的原始资料;即使有,也不是最可靠的第一性资料。结果花了不少时间,得到的却是一些脱离实际的条文。
经过了三个多月,他们分头设计出了几个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正确和符合实际呢?他们不是去向工人群众请教,而是关起门来自己进行比较,有些同志以自己方案之长,来对比他人方案之短,争论不休。费了好多时间,才选定了一个从外国书上搬来的方案,认为这是在国外经过“考验”的,稳妥可靠。可是它一拿到现场上,群众却通不过。工人们指出它有三大缺点:一、占地太多,要占堰坝附近耕地达九亩左右;二、造价太高;三、船只过坝时间太长,每循环一次约需二十二分钟。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以后,他们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对原方案的缺点作了一些补救,由于投资高,群众还是通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动手比他们晚的大通堰简易升船机已经竣工了,它不占农田,投资省,过坝时间又快。他们不得不重新设计。
这两处升船机设计的鲜明对比,使我所研究设计人员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它告诉我们,技术工作要达到多快好省,必须毛泽东思想挂帅,政治挂帅,离开了这一点,就必然走到少慢差费的路上去。
第一机械部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