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广州针织厂十台经编机投入生产的过程说明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物的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7
第1版()
专栏:

广州针织厂十台经编机投入生产的过程说明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物的作用
春节前夕,广州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五颜六色的尼龙头巾。这种新产品,一下吸引了许多妇女,很快就卖完了。生产这种尼龙头巾的广州针织厂的工人们比谁都高兴,他们高兴的不只是第一次生产了这种新产品,而是人的因素第一放出了光采,使物的因素终于结出了成果。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一九六一年,国家给广州针织厂装备了十台从国外进口的经编机。这种织造化学纤维的经编机,是世界上纺织技术的“尖端设备”,在全国为数也不多。这样好的机器设备,在生产中该会有多大的作用啊!工厂的领导干部如获至宝,高兴极了,并且吩咐工人不准随便进入经编车间,不准随便动机器,唯恐把“洋宝贝”碰坏了。
机器不是摆设,是要投入生产,拿出产品来的。工厂的领导干部打的什么主意呢?他们打的还是“物”的主意。有了经编机,又要整经机;有了整经机,又要定型机;有了定型机,又要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的现代化厂房;厂房拨款兴建了,又要进口尼龙原料。总之,在领导干部的心目中,是“物的因素第一”。越是迷信物的因素,越是觉得物的条件还不具备,越是伸手要更多的物质条件。就这样,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经编机一直没有正式投入生产。
上级不断地催问经编机的生产情况。工厂的领导干部每次回答总是:正在试产阶段。可是试产试了几年,质量一直没有保证,烂洞太多。后来,请来了一位专家,发现了质量问题的症结:整经架单条张力不匀。怎么办呢?专家建议进口新的整经架。这时候,工厂的领导干部就有点心烦意乱了。这“洋宝贝”怎么这样难伺候呢?又要进口新的整经架,这话怎好说呢?更不幸的是,试产中有一台经编机上的静电消除器坏了,跑了几处地方,都没有办法修好。就这样,试产试产,领导干部越试越失去信心,试到最后完全泄了气。当初的“宝贝”,这时就被当成“包袱”了。他们几次要求把这堆经编机和配套设备全部调出。一些从上海学习回来的技工和上级派来的技术员,也被他们调离经编车间去干别的工作了。
请看,强调“物的因素第一”的人,搞“唯机器论”的人,最后竟走向自己的反面,连好端端的机器设备都当成“包袱”,不愿再背了。
经编机是不是“包袱”?要不要调出?在去年九月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广州针织厂的工人们大学毛主席著作,振起革命精神,就上面这个问题同工厂领导干部展开了一场尖锐的辩论。保全工梁洛贤说:“经编机长期不能投入生产,主要是工厂领导上不重视人的因素,不相信我们工人,不依靠我们工人。一句话,心目中没有我们工人!”有的说:“在洋设备面前,无所作为,这是长洋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有的说:“把进口的设备当成包袱,是对国家财产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有的说:“‘包袱’不在十台经编机上,而是在干部的脑袋上;要调出去的不是机器,而是干部的无所作为的思想!”一场辩论,工厂的几个领导干部出了一身汗,顿时清醒了许多,才感到“见物不见人”,害了自己,也害了机器,也害了生产。
一个由工人、干部和技术员组成的三结合攻关小组成立了。他们一上来就拆开两台经编机,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奥妙,倒是有的部件已经生锈,有的快要腐蚀。老工人见了这种情形,一边赶忙擦洗修饰,一边说:“社教运动教育了人,也救了这些机器。”那个始终没有修好的静电消除器,也由几个电工很快整修好了。
“洋设备”并不神秘,工人们攻关的信心更足了。整经架拉丝时单条张力不匀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非进口新的整经架不行吗?保全工徐北润在整经架旁琢磨了几天,终于发现张力不匀,是圈孔太大,圈芯太细,压力不匀造成的。他们只花了两块钱,买了些玻璃管把圈芯套大些,就把多年摸不透的技术难关攻克了。
现代化的厂房还没有盖起来怎么办?工人们用大块帆布和塑料布把大车间隔成小间,又用废旧材料建造了一座土保温炉,稳定了车间里的温度和湿度,使整经机、经编机顺利地投入了生产。
这次攻关,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只花了两元钱和一些废旧材料。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终于使十台经编机发挥了作用。
物的因素第一,“宝贝”成了“包袱”;人的因素第一,“包袱”成了“宝贝”。广州针织厂十台经编机“起死回生”的事情,教育了厂里的全体职工,推动了干部们的思想改造,也推动了工人们大搞技术革新。他们现在懂得了: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物的作用,同样的设备就可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
本报记者 范荣康 黄毅坚 李济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