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我的同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7
第6版()
专栏:

我的同行
上海医疗器械厂 徐怀金
打完第一批血管钳毛坯,我收住大锤,摘下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揩去一脸的汗。这时,我的肩胛被人拍了一下,转身一看,原来是万工长,他的身旁站着一个陌生人。万工长一手指着那人,一手圈成个喇叭筒,套在嘴边,大声地对我说:“这位是苏州造福医疗器械厂的熊阔海熊师傅,人家是特地从苏州赶来向你‘取经’的……”下面的话被叮当的锤声,隆隆的鼓风机声的强大音流淹没了。
这位熊师傅抢上一步握住我的手,热情地说:“老李啊,我是慕名而来,投师学艺的,不知道你肯收不?”
我顺手关掉鼓风机,直率地说:“论技术,我不行,如果你有什么困难,我李天锡能帮得上忙,决不会叫你空着手回去的!”
老熊爽声大笑起来:“不愧是铁匠的同行!好吧,我也就实说了:听说你利用废料改进了一台热轧机,使止血钳、手术剪的锻加工从手工操作变成机械化啦,今天我是特为这事来取经学习的。”
“这,这……”我大吃一惊。这是在数月之前,参观上海工业生产展览会的时候,从一台土机床上受到的启发,想丢掉大榔头,实现多年来的宿愿。可是,机器还没有改进成功,消息竟从上海传到苏州了!我不能不感到惊奇,便反问道:
“这件事你们怎么会知道的?”
“说来话可长呢。国家需要我们生产出二百万把止血钳和保健剪,可是我们去年全年只不过生产了二十万把,这个差距太大了,国家怕我们负担太重,达不到指标,要减去一半。你说,这能行吗?国家的千斤重担,我们工人阶级不挑起来,叫谁去挑哇!
“可是关键问题就在头道工序,也就是说在我们锻工身上了。如若仍照老方法加工,一天干上二十四小时,恐怕连指标的一半都达不到。怎么办呢?几十个人想出一个办法:从铁锤底下解放出来!
“前些时候,恰巧厂里有一批人到你们厂钳工工场来学习操作经验。回来以后,说你正在改进一台热轧机。今天碰巧逢厂礼拜,这就来了。”
“不怕你见笑,改进机器倒一点不假,可就是碰上一条‘拦路虎’搁着多时了,你要看我便带你去看看,不过,我们锻工搞机器就好比瞎子爬山,摸索一步攀登一步啊,还望你多帮助才是。”
“你看你,咱们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说完我们两人都笑了起来。
我领着我的同行走进更衣室里的一个套间,推开窗门,朝墙脚下的一堆零件一指说:“喏,这便是你要看的热轧机。”他立刻收敛起笑容,慢慢地蹲下身去,象一个检验员似的,挨个儿搬弄,认真地检阅。这时,我又从工具箱的抽屉里拿出一张早先设计的草图来,他接过去一看,竟兴奋得拍腿跺脚,赞不绝口。征得了我的同意,他抽出一支钢笔,仿着草图朝本本上画了起来。
午饭铃响了,我邀他一起去食堂吃饭,他拒绝了,说:“我午饭随身带来了。”并从衣袋里掏出三个馒头来:“瞧,又方便,又不误时间。”
我吃完饭,顺便带了一碗肉丝蛋汤给他,他说:“哎呀呀,我说不叫你多费事的,你看,还是叫你费事了!”
直到太阳西沉,我的同行握住我的手与我道别的时候问我说:“老李啊,搁下来多少时间啦?”我说:“搁下来约有两个多月吧。”他认真地说:“咱们铁匠的脾气你总是了解的。莫怪我批评你,这么重大一项技术革新任务,你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单干,精神固然好,但是要懂得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集中众人的智慧,天大的困难都是能够征服的。我们搞技术革新要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呵!”
说实话,对方的这一席话,当时我听了心里还有点不舒服呢!
两个月以后,有一天,厂长陪着一个外来的报喜队来到我们工场。为首一人已将大红喜报高贴在壁报栏内,并高声朗读起来:“……在您厂李天锡同志的帮助下,热轧机改进成功了,提高工效三十二倍,……”我立刻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了,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这么快的制成了热轧机。
在工厂领导的支持下,第二天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赴苏州造福厂去取回成功的经验;一路跟我下车间定计捉拿
“拦路虎”,决心迎头赶上去。我们正在研究的当儿,忽然有人来说,外面有个大汉要见我。我出门一看,啊!是他,我的同行,熊阔海,他握紧我的手,关切地问:“热轧机怎样了?”我惭愧地摇了摇头。他又问:“被什么问题难住了?”
“还是加热问题。”我说。
“这个问题也曾把我们难得好苦哩!”他说:“昨天晚上听报喜的同志回来说,你们被难题卡住了,今天一做完夜班我就来了。”
我歉疚地说:“阔海,谢谢你念着我们的事儿。”
话没说完,他大声说:“嗨,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呢!”说罢,他捋起衣袖,同我一起走进了工场……。(附图片)
激战前夜(套色木刻) 董健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