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为革命烧火 心红火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23
第5版()
专栏:

为革命烧火 心红火旺
解放军某部三连炊事班长 张道路
说起烧火来,好象很简单,实际上却不然,里边的学问可大着哩。两年的实践告诉我: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树立一心为革命的思想,才能把革命的火烧旺,节约更多的煤炭,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不然的话,火烧不旺,饭做不好,还要浪费煤。
对“出息”,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九六三年八月,我应征入伍了。那时候我想:我是初中毕业生,如果上级叫我做技术工作,就太理想了。在我看来,干技术工作,在部队里能吃得开,回地方后也可以找个好工作,真是又“光彩”,又有“出息”。没想到,领导上却让我到炊事班。我暗想:“念了八九年的书,不学技术,拿烧火铲,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越想越觉得当个
“伙夫”没“出息”。
有一次,我到卫生队看病。卫生员对我说:“小张,你身上有油味,是不是改善生活了?”这本来是无意中说出的话,我一听却似火上加油。回去就说:“咱们一出门,人家就知道是干啥的,有啥光彩!有啥出息!我是不想再干下去啦。”可是又一想,我是个新兵,来日方长,这样下去对自己没好处。又想:总不会叫我干一辈子这个工作吧?于是,我勉强干下去了。个人主义的算盘没有彻底扔掉,那能有干好工作的心眼!烧火的时候尽管也拿着煤铲站在灶前忙忙碌碌,其实心不在焉,马马虎虎。每天要烧一、二百斤煤,饭还做不好,伙食得不到改善,大家很有意见。
后来,指导员主动找我谈心,劝我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用”字上下功夫,不断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一心干革命的思想。我就学习了《为人民服务》。我想:张思德同志为什么热爱烧炭工作,甚至最后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他对“出息”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对待的?毛主席又为什么写文章赞扬他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想到这,我又联想到雷锋同志,他为什么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愿做一颗革命的
“螺丝钉”,为革命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呢?毛主席又为什么亲自题字,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又认真地学习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经过反复琢磨和同志们的帮助,我明确地认识到:所谓“出息”,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剥削阶级看来,个人主义第一,压迫别人,损人利己,处处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享受,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出息”;而无产阶级革命者则相反,他们有远大的革命理想,时时想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出息。张思德同志正是后一种人,所以他的死“重于泰山”,雷锋同志也正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我是一个革命的青年,来到部队后,上级叫我当炊事员,我怎么能认为是“大材小用”、没有“出息”呢?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烧火做饭也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革命工作哪有没出息的?把火烧好,把饭做好,使同志们身体健壮,精神饱满,练好杀敌本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世界和平,这不就是烧火的最大的出息、最大的光彩吗?这样一对照检查,才知道看待一个工作有没有出息,这里有个阶级立场问题。为人民服务,就是有出息,为个人打算,就是没有出息。我过去认为炊事工作没出息,就是因为自己的思想没有出息。其原因就是在思想上有着个人主义的私心,还没有树立起革命的世界观。从而使我感到:要为革命当好炊事员,就必须经常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消除私心。只有这样才能为革命拿好煤铲子,为革命烧好火。
烧火靠思想 心红火才旺
要为革命烧好火,必须对各种私心进行坚决的斗争。人的主观因素发挥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术,把火烧旺。
去年二月底,领导上为了给国家节约更多的煤炭,要我们改用双眼回风灶。并指出:这是伙房里的革命。可是,我却想不通。我认为:节约煤也得把饭做好,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还供不起一个连队烧煤?有了这个想法,第一次用新灶做饭,引上火,添上煤,烟焖在灶膛里,火苗上不来。我就生了气,狠狠地捅起来,越捅越不旺,只见碎煤哗哗地往下漏。结果,雪白的大米变成了黄米饭。以后接连几天,做出的饭不是夹生,就是串烟,大家吃了很有意见。我心里更窝火,埋怨说:“用吹风机做饭多痛快!扔进几锹煤就不管了,放着省事的活不干,自找麻烦!”班里也有人觉得费力不讨好,埋怨不该改灶。
这时,指导员帮助我们进行了研究。指出:火烧不着,饭做不好,不是新灶不如旧灶,主要是头脑里因循守旧的思想还太多,“革命”二字还太少,没有掌握新灶的特点,而主观上又不主动地去实践。并且告诉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毛主席关于人和武器关系的论述,破除守旧思想,树立敢于革命的精神。我仔细一寻思,对!就照指导员的指点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我想,毛主席强调的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应当是有高度的阶级觉悟,对革命事业极其负责,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人。同样,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灶改好,也能够掌握它的特点,掌握新的烧火方法,把火烧旺,把饭做好。这样一想,也就有信心,敢于革新了。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苦心钻研,摸索了十五天,改修炉膛十九次,终于摸到了新灶的特点。从这以后,烧双眼回风灶就顺心了,使耗煤量由每人每日平均二斤多降到一斤左右。
当然,思想改造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烧双眼回风灶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克服图省事的思想。有一次,我的关节炎又犯了,行走感到很吃力。为了自己得到休息,烧火时没有象以前那样把煤均匀地撒进炉膛里,而是一次多添一些。一天多烧了七、八斤煤。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觉得这不仅是多烧了几斤煤,而是忘了毛主席的教导,把勤俭节约的思想烧掉了。这说明我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为革命而节约每一块煤的思想。毛主席说:“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使我懂得了:节约煤炭是为了加速国家建设。如果自己图省事,就会造成浪费,影响国家建设;如果自己不怕麻烦,不怕劳累,就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增添砖瓦,做出贡献。从此,我和图省事的“私心”展开了斗争,把灶坑当战场,把煤铲当武器,做到了烧火前把煤称好,块粒不丢;烧火时人不离灶,细心观察,适时添煤。后来,我们还做了个铁筛子,随时筛拣煤核掺烧。这样做,虽然又脏又累又比较费劲,可是每当我们为国家节约一两煤的时候,就感到无比的高兴。因此,一个月后,每人每日耗煤量又下降到四两八钱。由此,使我认识到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是:改造了人,才能改造物,改造了物同时又改造了人。真是,心红使炉火越烧越旺,炉火又把思想越炼越红。
撕开“封条”往前闯
当耗煤量降到四两八钱,受到一片赞扬的时候,我们班就有人说:“差不多了”,“耗煤量再降也只是一钱半钱的,油水不大了”。我也觉得能把火烧到这么个程度,确实差不多了。于是,给四两八钱贴上了“封条”。
真的“差不多”了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大家坐下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论述。经过讨论,才明白了: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节煤工作。大的油水没有,小的油水还是有的。大和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小中见大,有了小油水,就不愁没有大油水。俗话说:“滴水成河,积粒成箩”。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煤,一个连队一天就是十几斤,一年就是几千斤。六亿五千万人都这样去节约,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这一两半钱的革命精神。有了这种革命精神,在一两半钱上面也能闹革命。
怎样突破四两八钱这个关呢?开始,我只是从干劲上“加油”,但是,耗煤量仍在四两八钱左右晃来晃去。我们又不甘心,总觉得还有潜力可挖。经过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述,才知道:仅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闯劲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只有闯劲,那是蛮闯,是闯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只有把革命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次拨火,我发现碎煤哗哗地往灶坑里漏,就联想到家乡烧无烟煤拌黄泥的事。心想:有烟煤拌黄泥掺烧,勾火勾不下煤,这不也可以节约吗?我和孙成祥一起进行了试验。开始,黄泥拌少了,不节约煤,拌多了,又不起火,一压上火就憋死了。一次又一次地试验,都失败了。我想:成功,固然要总结经验,但是,对于失败更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信心去求得成功。失败里面虽然有成功的因素,如果以消极态度对待失败,就不能认识这个规律,把失败变为成功的动力。于是,我们以积极态度对待失败,很快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有烟煤和无烟煤性质不一样,无烟煤粘结性小,需要拌黄泥增加粘结性;有烟煤本身就有粘结性,再拌上黄泥,间隙更小了,空气不易进去,火当然会憋死。“吃一堑,长一智”,从总结教训中得到了启发。
一天,我帮助喂猪的同志煮猪食,无意中往灶膛里添进去一些煤核与炉灰,火苗虽然很短,却很快把猪食煮熟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使我又联想到过去往炉灰上泼水炉灰变黑的情形,觉得炉灰里含有炭。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大家,他们积极鼓励我试验掺烧炉灰。头一次,一斤煤掺三两炉灰,不但没影响火力,而且耗煤也有了下降,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接着多掺炉灰,但火力却不如以前了。为了找到合适的比例,摸了半个多月,终于摸出了在各种情况下掺烧炉灰的比例和方法。使耗煤量降到了四两以下,把“差不多”的“封条”撕掉了。
通过撕“封条”,使我体会到:贴“封条”和撕“封条”,失败和成功,都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是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毛主席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撕开“封条”往前闯,敢于积极对待失败,从失败中求成功。
学习先进经验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大搞炉灰掺烧,耗煤量有了大幅度下降。还能不能再降呢?我和班里几个同志围在炉旁,从耗煤的一道道关口,一步步地分析研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饭后用的压火煤太费。这使我感到:当耗煤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烧火节约煤的这个主要矛盾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压火就由次要矛盾转到主要矛盾上来了。能不能把炉灰掺烧方法用到压火上呢?我们就按照锅炉用炉灰压火的一套方法做了试验。可是,试验了几次,不是把火压死了,就是底火着光了。什么原因呢?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才使我们明白了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没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原来,锅炉面积大、底火厚,可以多压炉灰;而小小的双眼回风灶,灶膛小、底火薄,压少了燃过了头,压多了却又把火压死了。原因找到后,针对双眼回风灶的特点,又进行了反复研究,反复试验。最后,终于找出了一种适合双眼回风灶的分层压火法:即压一层炉灰再压一层煤,底火不好,就先压煤后压灰;底火旺,就先压灰后压煤。同时,还摸到了除渣压火的方法。
炉灰压火试验成功,不仅使每人每天耗煤量又下降了一些,摸到了烧火的全程规律,而且从中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学习一切先进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先进经验同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