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永远以群众为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24
第5版()
专栏:

永远以群众为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任继愈
提要 我在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从农民群众那里,受到了难忘的教益。这一段的社会实践,对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一次最严格的科学训练。我深深地体会到克服主观主义、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关在书斋里,脑子容易生锈,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也会滋长。但在热火朝天的革命斗争中,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就站不住脚了。我更深深地感到,必须向优秀的农民、优秀的干部学习。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都在他们那里,我一辈子也学不完。
一九六五年,我有机会参加了八个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胜读十年书。在农民群众那里,受到了难忘的教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与资产阶级的学风的重大区别之一是,前者理论联系实际,后者理论脱离实际。对我们来说,广大的农村,五亿农民的思想面貌,以及农村中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实际。不了解这个实际,就会有使教学、科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危险。对当前的阶级斗争的形势看不清楚,就无从研究学术领域中的任何问题。我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佛教史,目的还是为当前这个伟大的革命实际服务。不了解今,不能懂得古;对于“今”了解得不深不透,对于“古”就说不上有什么深入的研究;不了解当前社会,就无法古为今用。过去我也学习政策,关心阶级斗争,但对政策的威力却感受不深。这次下去,深深感到党的政策之所以强有力,能在群众中生根,就在于它表达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的愿望和根本利益。由于党的政策的正确,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积极性。现在,我回过头来再读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和政策,分外觉得亲切、明确。如果不深入实际,就不能很好地领会党的政策,也就不能很好地做到“古为今用”。
长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人,总是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的科学性、系统性等等。什么是系统?怎样才算科学?有时不是那么清醒。我们在农村,从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时开大会,有时开小型座谈会,有时找贫下中农个别谈心。不论在什么时候,如果不知道人家心中想的什么,大小会就开不好,个别谈心也说不到点子上去。如果思想对路,开会开到半夜,宣布散会,人们还留恋着不愿意散去;如果思想不对路,人们就会打瞌睡。回想一下我们过去教学是不是也都针对听者的疑难或主要问题了呢?有时是,有时未必是。我们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不是有的放矢了呢?有时是,有时未必是。如果针对性强一些,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每一项工作中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今天大学里的教学和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精简。去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些,完全是可能的,学习年限也可以适当缩短。
我们研究古代哲学史的人,根据古书上的一些文字记载,做出分析、结论,有些人认为只要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站得住脚。即使调查研究不够,不大符合实际,它的错误也不见得会立刻暴露,甚至有的人明知有错误也力图为错误的观点辩护。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面对的是活人活事,因此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会立刻碰钉子,真是“其应如响”。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为了核实一件工作,有时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调查研究,掌握充分的资料才能下结论,工作是认真的,即使如此,还难免有主观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发生。对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次最严格的科学训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唯物主义的真理不知听过多少遍,说过多少遍。经过这一段的实践,我觉得无论说多少遍,都不会感到重复。它既平易,又严肃,历万古而长新。自己深感当前耳目所亲自触及的,判断时尚难免出差错,对于那些千百年前人物、政治事件,更要充分地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个革命者的工作,要经得起检查。经不起检查的“科学成果”,算不得数。在实践中是最容易暴露主观主义的。纠正主观主义,也就增强了党性锻炼。主观主义不打倒,任何工作都不可能顺利开展。科学研究也是一样。
关在书斋里久了,脑子容易生锈,形而上学、烦琐哲学也会滋长。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伟大斗争中,人们的思想面貌在日新月异。昨天还和资本主义划不清界限的人,今天就划清了。原来不积极的人,以后就积极起来了。原来觉悟较差,自称为
“木头桩子”的人,一旦觉悟提高了,就立刻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光和热,成为生力军。生产面貌也随着人们的思想面貌的改变在日新月异。地里的庄稼,一天一个样子,山也在变,水也在变,伸一伸手就能摸到大跃进的脉搏。在热火朝天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形而上学、烦琐哲学,不得不被革命的步伐抛在后头。在工作中有时也干些烦琐哲学的傻事,但经过革命浪潮的冲击,烦琐哲学就站不住脚了。
常常感到象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头脑里书本知识装得不少,但书本知识越多,心胸反而挤得越窄,缺乏胸怀世界的远大理想,经不起胜利,也受不得委屈。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我接触到许多优秀干部。他们忠心赤胆地为人民服务,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地为集体工作着。那里有困难,他们就出现在那里。起早贪黑,冒风雨,履冰霜,有时忙得连一口热饭也顾不上吃。古书上说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把他当成勤劳奉公的“圣人”的榜样。即使周公真正为了公事忙得不可开交,他也不过是忙于管理奴隶国家的政务,维护的不过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算不了什么。可是,我们农村中的优秀干部,怀着一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红心,忘我地劳动着和工作着。群众的炕早已拆修了,干部们自己的炕,有时忙得来不及拆修;干部们的自留地,一般都种在群众的后头。至于家里挑水,喂猪,打草,搞家庭副业,干部们一般说来,是顾不上的。有的干部的妻子谈起来,常诉说自己的丈夫“不顾家”,在“抱怨”中有三分埋怨,七分自豪。这种心情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千千万万这些无名英雄,在党的领导下,默默地坚决地在干着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是他们支撑着五亿农民的生活,支撑着人民公社的大厦。他们有时也受到一些群众的误解,有的人甚至在一个时期中受到一些不适当的批评,但是他们不灰心,不退缩,坚决听党的话,向“地球开战”,寸步不让;对阶级斗争,挺身而出。他们昂首阔步,迎着困难前进,不愧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柱石。至于广大群众的高贵品质和无穷的创造,给我的感受就象面临着高山大海,抬头看不到顶,一眼望不到边!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人人都在受教育,但自己深深感到向优秀的农民、优秀的干部学习,收益极大。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都在他们那里,一辈子也学不完。
在学校的围墙里住久了,走进农村,真能使人拓心胸,开眼界,立壮志。今后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向农村,在农村扎下根,才能把我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推向新高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