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厂小,革命志气不能小——记上海卫海铁工厂从“大打铁铺”成为新技术先进单位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07
第3版()
专栏:

厂小,革命志气不能小
——记上海卫海铁工厂从“大打铁铺”成为新技术先进单位的斗争
上海有一个小工厂,设在芦席棚下,只有二百来人。九年来,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不断革新生产技术,生产的钢板弹簧的质量,赶上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样产品的质量。这个小工厂名叫卫海铁工厂。
抓阶级斗争促生产斗争
一九五八年,卫海铁工厂的工人还成天与铁锤、风箱打交道,沿用着落后的方式生产。他们迫切要求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迅速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虽然这些来自小打铁铺的职工有强烈的翻身感,但由于刚公私合营不久,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部分人自由散漫习气比较重,劳动纪律松弛,互相不团结。有些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生产情绪不高。一支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还没有形成。隐藏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个别反、坏分子兴风作浪,公开挑拨工人和党的关系,鼓动工人闹福利,闹奖金,并且散布“铁匠造机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流言,动摇职工改变生产面貌的信心。
这时,工厂党支部成立了,铁匠队伍有了一个领导核心。这个年轻的党支部一开始就要回答一个问题:是立即发动群众搞技术革命,还是首先组织阶级队伍,从提高职工的觉悟入手?
他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看到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紧紧交织在一起,要想单纯地抓好生产是不可能的。于是决定狠抓阶级斗争,挑选了二十多个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立场坚定的工人,作为阶级斗争的骨干,重点培养。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揭发批判了个别反、坏分子。职工们在这场斗争中提高了觉悟,分清了敌我,加强了团结。他们认识到,那些打着“为工人闹福利”旗号的人,原来是妄图把工人拉回受剥削受压迫的老路上去。这样,党和团的组织壮大了,一支骨干队伍开始培养出来,阶级队伍初步纯洁了。支部又向工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大讲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任务,大讲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
全厂职工觉悟普遍提高,要求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铁匠能不能造机器呢?有人妄自菲薄地说:“凭着斗大的字只识两箩,铁匠能造机器?”有人满怀信心地说:“我看能造!”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江苗涛。这个抡大锤的一把手,年纪不过三十岁,已经打了十多年铁。他说:“铁匠一定要造机器,我们不能赤手空拳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就是要吃天鹅肉,就是要为无产阶级争气!”
党支部支持这个先进的苗子,组织顾耀祖等几个铁匠跟他一起,一定要把这一仗打响。几双打铁的手,拿起了粉笔,围在地上画草图,作模型,经过半年多的摸索,终于造出了一台卷耳机。铁匠造的第一台机器是粗糙的,但是给大家破了迷信,壮了胆量。党支部抓住这件事,在厂里大宣传,大长无产阶级的志气。全厂出现了技术革命的热潮,造出了一台台的专用设备。
疾风知劲草
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月里,卫海铁工厂面临了原材料不足、燃料不足、生产任务不足等困难。那时,产品有三分之二是等外品,三分之一是二等品。一部分工人支援外地、支援农村去了,从其它一些厂调来的工人嫌这里生产条件差,不安心工作。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抱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还是消极悲观,畏难退缩?疾风知劲草。卫海铁工厂的职工更高地举起了总路线的红旗,大家回忆对比,忆苦思甜,大讲毛泽东思想,激发革命热情。
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党支部书记李玉林谈自己从小给地主作长工的悲惨遭遇。他的话音刚完,一个个工人都激动地站起来诉苦。这些在旧社会被称作“臭铁匠”的人,都有一肚子苦水。工人冯贵堂拉开衣服,指着肚子上的伤痕,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解放前,飞溅出来的红铁钉嵌在他的肚子上,老板不给医治,他只能用报纸贴在溃烂的伤口上,最后还是被一脚踢开,流落到农村讨饭。
回忆旧社会,越忆越苦;对比新社会,越比越甜。大家从议论中议出了一个坚决克服困难的精神面貌。干部和工人,两个苦瓜一根藤,在困难面前,亲密无间,无所畏惧。钢板弹簧的任务不足,他们主动承接了其他大型设备的加工任务。
他们又努力提高钢板弹簧的质量。干部和工人一起,大讲大议提高质量的意义。群众性的摸索钢板弹簧生产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全厂展开了。
卫海铁工厂工人大部分被旧社会剥夺了学文化的权利,干活多凭自己的经验,因此操作很不统一。工人出身的副厂长吴庙祥,从小也只读过五年书,对制造钢板弹簧的好多道理同样不懂。他带着几个人,在热处理工段观察每一个老师傅的操作,并如实地把三个技术最好的工人的操作描绘记录下来,又组织群众反复总结、讨论,最后制订了四十一条热处理工艺。制造钢板弹簧的四十多道工序,就这样都有了新的工艺操作规程。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一套科学的测试设备也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来了。
卫海铁工厂的产品质量从此迅速提高。单片钢板弹簧的寿命,从七、八万次提高到二十五万次。一九六三年度全国钢板弹簧质量评比(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没有参加评比),卫海铁工厂产品的质量被评为先进。
技术革命持续不断。到一九六三年,自己制造的设备增加到五十多台,全厂百分之八十五的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
“三老”赶“三新”
钢板弹簧的质量被评为先进,来参观学习的人多了,表扬多了,部分职工中自满情绪暗暗滋长。有人说:“这下可说是钢板大王了。”
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党支部组织全厂职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职工们把自己的钢板弹簧质量,跟国内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厂比,比出了六项差距;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更大。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工厂领导上及时提出:首先在一九六四年内赶上长春!
卫海铁工厂的设备面貌跟创业时比,是大不相同了;可是跟长春第一汽车厂比,毕竟还差得远。有人说,长春是“三新”——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第一流的技术队伍。我们是“三老”——厂房“老”,三分之二是芦席棚;设备“老”,绝大部分是土设备;人也“老”,文化水平低。“三老”怎么能赶“三新”呢?
小厂能不能赶上和超过大厂?卫海铁工厂的职工们从学习大庆和解放军的革命精神的过程中,看到了这种可能。职工们说:“大庆人头顶青天,脚踏草原,凭着一股革命志气,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技术第一流的大油田。我们头上还有芦席棚,脚下还有煤渣地,条件比大庆好,为什么赶不上长春?”大家分析:“三老”是赶长春的不利条件,但是也有有利方面:设备是自制的土设备,专用性强,工人使用熟悉;厂房破旧,可以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老工人在旧社会受苦深,阶级觉悟高。于是,卫海职工提出:“头顶芦席棚,脚踏煤渣地,立下愚公志,三老赶三新。”
要消灭与长春的六个质量差距,关键在于制造“三机”:造出喷丸机;造出更高水平的卷耳机;造出一批新型的淬火机。喷丸处理是一种表面强化的新工艺,就是用大量象菜籽般大小的钢丸,以很高的速度打击钢板弹簧的表面。当时卫海铁工厂没有喷丸机,生产的单片钢板弹簧,在疲劳试验机上连续弯曲二十五万次就断了。如果造一般喷丸机,可以延长到六十万次以上。如果造世界上才出现不久的一种更高级的应力喷丸机,则可以延长到一百万次以上。卫海厂职工决心从平地一步登上高峰,设计、制造应力喷丸机。
全厂抽调专人组成了造“三机”的突击队。“三机”的零部件上千,需要有加工设备。厂里没有足够的机床,他们趁兄弟厂休息的时候,借人家的设备干。试制新的机器,厂里没有合适的场所,他们把堆废料、堆煤的地方清理干净,搭个架子,拉上油布,就在油布棚下干。大热天,喷丸机机身象个烘箱,他们还是钻进机身去凿、去锉、去刮。台风暴雨的季节,一阵雨过,场地一片泥泞,大家还穿着套鞋继续干。有的零部件,是工人们用凿子凿、锉刀锉、手提砂轮磨,一点一滴“修”出来的。砂轮震得手发麻,他们说:看它还能震得散我们的骨头!为了创造机器设备,许多人真是着了“迷”一样。
一九六四年,“三机”制造了出来,实现了“三老”赶“三新”的目标,赶上了长春第一汽车厂。这一年度全国钢板弹簧质量评比,卫海铁工厂被评为全国新技术先进厂。
攀了一峰又一峰,卫海铁工厂的职工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决心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记者 贺昌华 吴复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