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白纸最好画新图——访玛纳斯河垦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09
第5版()
专栏:

白纸最好画新图
——访玛纳斯河垦区
编者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发扬南泥湾的革命传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改造了天山南北许多人烟稀少的荒漠和戈壁滩,在建设边疆中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里风大沙多,气候干燥,降雨量很小,甚至连人畜饮用水都感到困难,土壤中的盐碱有的高达百分之四十。困难的确是很大的。但是,困难并没吓倒生产建设兵团的勇士们。他们英勇顽强,不避艰险,不怕困难,高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并不很长的时间内,就把大片大片的荒滩、荒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营农场,为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建设自己的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改造自然、开发边疆的斗争中,这样坚韧不拔,无坚不摧呢?是毛泽东思想。十几年来,生产建设兵团的指战员们,始终遵循着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也是生产队的教导,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把开发边疆看作是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勇于拣重担子挑,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充分表现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他们在建设边疆中所获得的胜利,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玛纳斯河垦区,当你穿过纵横几百里的农场,通过绵延不断的林带,看到整齐如画的田园和新兴的工业城镇之后,很难想象到在十六年以前这里竟是空荡荡的荒漠。毛主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玛纳斯河垦区的成就,正是这个真理的生动活泼的体现。
玛纳斯河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十六年以前,玛纳斯河及相邻几条河的流域内,除了上游有些农民耕种以外,整个中下游广阔地区,都是连天荒草,没有人烟。一九五○年,人民解放军驻新疆的部队来到这里开荒生产。军垦战士们凭着双手,披荆斩棘,治水开荒,治理了包括玛纳斯河在内的六条河流,开辟出现代化的大农场,把广阔荒滩、苇湖、碱窝垦成了良田,在农场群的中心区建起工业新城石河子和奎屯,使这旷古的荒原换了人间。军垦战士们艰苦奋斗,在一片白地上,从无到有,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治水
依靠现有条件,发扬苦干精神,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分期治理,终于把玛纳斯河地区织成河网区。
玛纳斯河垦区的建设,的确是以最新最美为奋斗目标的。就拿垦区命根子的水利建设来说吧,这里已经作到象城市里管理自来水那样控制自如,指挥着河水来为生产服务了。从垦区南面流来的天山雪水一出山,就按人的意志,从地面渠道,从架空渡槽,从穿河涵洞,分赴四方,通过四万里长的渠道和一万八千多座闸门等建筑物,流进田地、水库、电站、工厂和城镇。六条主要河流和十多条泉溪,都已得到根治。这些河流的出山口,修起了包括拦洪、分洪、沉砂、排石的渠首工程,中下游有密如蛛网的渠道,沿河两岸有水库,流水完全为人所掌握。
玛纳斯河垦区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逼”出来的。这片夹在沙漠、戈壁当中的荒原,和新疆绝大部分地区一样,降雨量很小而蒸发量很大,种“望天田”是毫无指望的,连呆在这里的人也会渴死。要开发这片荒原,首要的一关是治河修水利。可是,军垦战士初进荒原,一不了解河流的特性,二无资料,三无工具和设备,四缺技术人员,重重困难横亘在前面。怎么办呢?当时正是解放初期,广大指战员说:“我们国家刚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我们只能为国家建设出力,还能要国家支援?”他们选择了艰苦实践的道路,边治河,边生产,边摸索经验,边积累资料。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摸清了河流的特征,确定了治理计划。
如何实现这个计划,当时有两种意见:有的人主张修山区大水库,修水泥渠道来代替戈壁河床。这样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且要较长的建设时间。大多数指战员提出了另外的意见,那就是依靠现有物质条件,发扬人的苦干精神,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分期治理。山区水库投资大,就修建平原水库;缺少水泥,就用河床里的卵石砌渠,这样,既可节省国家投资,又可加快建设速度。敢于藐视困难的战士们说:“用土材料和土办法,也要建成高标准的工程!”接着,他们修建第一座平原水库——大泉沟水库,用土办法土材料,把水库修得结实耐用,为修建更多平原水库打开了道路。
为了把玛纳斯河地区织成河网,战士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经年累月在荒野奔波,随处为家。水利部队副连长谈俱才,修渠筑坝十一年中,有十年是在地窝子、帐篷、苇棚里度过的,随着工程一个一个完成,他用扁担担着行李,搬了二十四次家。象谈俱才一样的成千上万的水利建设战士,就是玛纳斯河网的编织人。
建场
没房子,挖地窝子;缺工具,自己化铁铸;没耕畜,用节约的津贴买。荒滩退却了,农场一个个建起来。
玛纳斯河垦区的战士在漠漠无边的荒原上,布下了大农场,开垦出大片大片耕地,每座农场四周,是三五百亩为单位,长约两华里、宽约半华里的一块接一块的长方形条田。一条条渠道、道路、林带,整整齐齐,围护着条田,能抗干旱,能抗风沙。“人说玛河太荒凉,玛河实是好地方,劳动可以翻天地,定叫戈壁变天堂。”军垦战士当年唱的这首歌中所表达的希望,如今变成了现实。
解放初期,军垦战士刚到垦区,除了用爬犁拉来简单的行李和很少的土犁等工具以外,只有一双手。没有房子,他们挖地窝子;缺少生产工具,自己化铁铸铧犁;没有耕畜,就用节约的津贴费购买马牛。战士们豪迈地说:“就是用手刨,也要把荒地刨成农田。”
玛纳斯河西岸开垦最早的二十团农场,在建场时,因为缺乏工具,战士们用木棍打草,用挖战壕的小镐和圆锹挖地;耕畜少,六七个人拉一张土犁飞跑,人称“气死牛”。苏兴滩几千亩荒地上长着密集的索索林,必须除掉才能种地,可是没有伐木工具,战士们硬是用双手一棵一棵拔光。
老红军、南泥湾的劳动英雄高有富,在开发玛纳斯河流域中又成了开路先锋。当一块荒地刚开始测量时,他就带着部队到那里,挖地窑,架炉灶,打井,帮助大家“安家”。然后领着大家抡砍土镘,平沙丘,修渠道。当农场一建成,他又交给别人,带着垦荒部队到另一块荒原上开辟新农场去了。五六年中,他们脚下踏过的九片荒原,变成了九个农场。
在战士们顽强奋战之下,荒滩退却了,农场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并且逐步发展:开荒由用砍土镘、步犁,进到用拖拉机;播种由手撒、耧播,进到播种机播,打场由用木棍、石磙,进到用打谷机。每个农场都发展成为机械化的大企业了。
垦区的北面就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大沙多,危害农作物。要把荒滩变成稳产高产农田,还必须植树造林。战士们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就边开荒生产,边栽树,坚持开荒与造林相结合,人人栽树,年年栽树。有些地方碱重,畦栽不活,沟栽;沟栽不活,挖坑栽;杨柳不活栽榆树,榆树不活栽沙枣。现在,一道道绿色高墙,把风沙挡在农场之外,保障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全面发展
以自力更生精神,兴办了许多工厂、企业,办了许多学校,办起了商业、卫生等事业。
垦区不仅自力更生建成了机械化国营农场,并且自力更生建成了现代化的工厂,办了许多学校,从小学直到高等院校,办起了商业、卫生以及其他事业。
这个垦区不仅远离城市,就是同老绿洲也隔得远远的,如果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靠外地供应,不仅给国家增加很大的负担,而且长途转运,耗费人力物力,将影响垦荒事业的发展。所以,农场从一开始就自己打铁铸造,自己磨面榨油,后来随着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增加和水利建设的发展,又自力更生地办起了修理机械和生产原料材料的工业和其他副业生产企业,有一些并逐渐脱出农场办的范围,形成专业单位。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大跃进的激励和人民公社化的促进,整个垦区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垦区按照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根据国家需要和当地原料条件,以自力更生精神兴办许多工厂企业。农场种棉花,就建纺织厂;生产甜菜,就办糖厂;垦区羊多,就建毛纺厂;荒滩上芦苇、芨芨草丰富,就办造纸厂。
走自力更生之路,就得敢挑重担子,吃大苦,耐大劳。石河子八一制糖厂一九五八年建厂时除了几台动力机器是国家拨给的,糖厂百分之八十五的机器都靠自己制造。当时只有七十多个钳工、铆工、锻工、焊工等机械工人和三台小机床。但是,工人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勇敢地承担起糖厂总重一千吨的五百多台机器的制造任务。他们从打制钳子、扳子开始,自己制造车床、刨床、钻床和电焊机等机器,然后用这些机器生产糖厂设备。结果,依靠外厂要两三年才能制成的设备,自己动手,一年就全部制成并安装好,按期投入生产。
垦区现有的工厂,每个厂都有一段艰苦创造的历史。石河子八一拖拉机修配厂,是从一架三条腿钳台,几把钳子起家的。经过艰苦的努力,现在发展成为担负几百台拖拉机修配任务的修配厂了。奎屯造纸厂从一口铁锅、一盘红炉干起,逐渐建成为一座年产八百吨板纸的纸厂。
垦区除了农场有中学,生产队有小学以外,还办起了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专科学校。
军垦战士在荒漠地带进行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始终牢记着自己是人民子弟兵,是毛主席的战士,他们立足玛纳斯河,胸怀全国,把开发荒原当作革命重担。有了这样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而奋斗的红心,加上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力量,他们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成为无往不胜的队伍。过去人们说,北纬四十二度以北地区是植棉“禁区”,但战士们坚信人定胜天,经过大胆的试验,不但在北纬四十四度左右地区试种棉花成功,而且不断获得高产。一九六五年全流域的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斤多,创造出我国最北部植棉区大面积高产纪录,彻底打破了植棉“禁区”的神话。
生产部队始终保持着战斗部队的本色,保持着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战士们把每项生产任务都当作战斗任务去执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说得好:“英雄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出英雄”。垦区涌现的无数英雄战士,就是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生产兵团一级劳动模范、全国红旗拖拉机手侯正元,当他放下砍土镘去开拖拉机的时候,连机车上一个零件都不认识。但是他苦学苦钻,熟练到凭声音就知道机车的情况,创造出机耕作业的优异成绩。兵团二级劳动模范、植保专家张世海,是从一个字不识开始研究植物保护科学的。他把一颗革命红心倾注到植物保护工作上,苦干十三年,终于掌握了垦区棉花主要害虫的生活规律和多种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象侯正元、张世海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垦区的各条战线上都可以会见。
军垦区战士们开展的荒漠地带的确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可以凭借,但是也没有任何旧的负担影响前进的步伐。他们按照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沿着社会主义的大道,一往直前! 
本报记者 谈风(附图片)
左上图:玛纳斯河引水枢纽工程   《中国农垦》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