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扬勤俭办教育精神 面向垦区 面向生产 兴办学校 培养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09
第5版()
专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扬勤俭办教育精神
面向垦区 面向生产 兴办学校 培养人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各个生产基地上兴办的九百多所学校,为垦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办的各类学校中,有小学八百多所,入学儿童十二万八千多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六;中等学校有全日制中学七十多所,还有三十三所包括农业、牧业、纺织、织染、制糖、电力排灌、医护、师范等的半农(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有一万六千多人。垦区的高等学校中有塔里木农垦大学、兵团农学院和兵团医学专科学校等三所,在校学生二千多人。现在,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学校到半工(农)半读学校,整个垦区内形成了一个教育网。十多年来,兵团各类学校培养的一万多个毕业生,为军垦战线充实了大批技术骨干力量。还有几万名老战士经过各种专业训练班的学习,也已成为生产上的优秀指战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教育事业,一贯坚持和发扬了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开始进入一无所有的戈壁、沙漠和荒原时,就一面开荒造田,一面挖地窝、架帐篷,因陋就简地办起了学校。随着军垦事业的发展,职工家属陆续来垦区安家落户。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职工子弟入学的要求,破旧的马棚、牛圈、鸡舍、库房,经过整修,就成了校舍。在生产获得了大发展,条件逐步改善了以后,他们仍然保持勤俭办学的精神,有些学校师生和职工一起,烧砖、打坯、割芦苇,造起了一座座简陋又实用的校舍。垦区规模最大的农学院,就是在一九五九年利用四顶帐篷、几间磨房办起来的。各农场生产连队办的小学,更是克勤克俭,只要挤出间房子,垒些土桌凳,置块黑板,学校就办起来了。
办学初期缺少教师,他们先是把连队原来的文化教员调来教书;后来生产发展了,学校越办越多,各垦区和农场就自己办师资训练班。有的中等学校也增设师范班,把有一定文化的军垦战士和知识青年,培养成了中、小学教师。大专学校的师资,除国家分配的以外,他们还抽调了不少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任教。全兵团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办法,培养出一支拥有七千多人的教师队伍,基本上解决了学校发展快、师资赶不上需要的问题。
他们还用穷干苦干的精神,克服了缺少教学设备的困难。大部分学校都是自己绘制教学挂图,自己制造教学用具。兵团农学院不花国家一文钱办起的草原实验室,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一九六二年他们开设“草原学”和“饲料生产”的课程时,需用的教学标本和实物一无所有。教师们走遍天山南北,亲手搜集了五千多种新疆牧草样品,自己压制成了标本;采集了牧草种子三百六十种,种到牧草实验地里。他们把一个卫生间加以改造,借来几张桌子、柜子,一个很象样的实验室就诞生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事业是本着“面向垦区、面向生产、面向职工”的原则兴办的。塔里木垦区负有建立蚕桑基地的任务,塔里木农垦大学就设立蚕桑专业。新疆是个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兵团农学院就开设了“盐碱地改良”这门新课程。创业初期,为了使这支手执战斗武器的队伍迅速掌握文化和生产技术知识,兵团在广泛举办业余文化教育的同时,还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从开荒造田到开渠放水,从播种到收获,从生产到管理,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谁有一技之长,就以谁为师;那里有好经验,就总结推广,从而使全军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十几年来,这种短期训练班从未间断过,培训的各种专业干部达八万多人次。目前全兵团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员、拖拉机手、农具手以及财务、保管等人员,大都是这些训练班里培训出来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各种类型的学校都办在生产基地上,师生们走出校门,就能参加生产,进行各种科学实验,非常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兵团各校师生一贯坚持参加生产劳动,许多学校的蔬菜、肉类做到了自给,粮食部分自给。每逢夏收和秋收大忙季节,学校还照例放农忙假,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支援农场收获庄稼。各专业学校有生产基地为依靠,既便于进行现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把生产单位的先进生产经验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参加生产,广大师生逐渐培养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质也普遍增强了。
各个农场对于培育人才都很关心,主动给学校解决生产实验基地,配合学生的实习和教学。学校很多教学设备可以利用农场的设备,不用再添置新的。农场还为学校配备老职工给他们在生产上当参谋。生产队和车间的技术员,还经常兼任学校的专业教员。目前,象这样的兼职教员已有二百名左右。此外,当地的生产能手还经常给学生们讲技术课。这样,使学生们既能练出过硬的生产本领,又能真正读好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兵团举办的各类学校,经常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师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向优秀的军垦战士学习。因此,许多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觉悟较高。许多人立志扎根边疆,并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他们在生产和工作中一般都能吃苦耐劳,努力钻研业务,在农垦事业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