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拣”和“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09
第6版()
专栏:增产节约杂谈

“拣”和“丢”
解放军某部 刘书忱
在全国闻名的玉田粮库,有这样一件小事:一个新调来的化验员打扫货场,见到地上有一颗玉米粒,便随手拣起来,又“啪”地一声,弹出老远。保管员吴瑞华见了,赶忙跑过去把玉米粒拣起来。这位新化验员看了吴瑞华一眼,轻视地笑了笑,意思是说,这样也未免太小气了。另一位保管员胡泽民对她严肃地说:“一颗玉米粒,也是农民一个汗珠摔八瓣生产出来的,这是国家财富,不能随便糟踏着玩。”后来,经过老职工的不断教育,这位化验员懂得了爱惜粮食的意义,真是做到了“惜粮如金”的地步。她只要见到院子里掉下了粮食,哪怕是个谷子粒,也赶忙拣起来。
这个故事,把这个道理真是说得一清二楚了:思想不提高,“拣”起来的玉米粒,会漫不经心地“丢”掉;思想提高了,便惜粮如金,“一粒粮食千斤重”。
这件事,使我联想到增产节约运动中的“拣”和“丢”。“拣”,把丢掉的东西拣回来,这是增产节约的一个方面。许多单位持续地开展这一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细想一下,这里边也有个问题:为什么老有东西可“拣”呢?那是因为老有人“丢”东西。“拣”是“丢”引起的,“丢”是“拣”的根子。所以,搞增产节约,要提倡“拣”,更要提倡不“丢”。
要提倡不“丢”,就要解决“丢”字后面的活思想。思想上的“丢”字没扔掉,想行动上不“丢”是不可能的。如有的人觉着:反正东西是公家的,丢点也不心疼;还有的人认为:小东小西,非金非银,微不足道,等等。有这样的思想,怎能堵住“丢”的漏洞?所以,不管是提倡“拣”还是提倡不“丢”,都要抓活思想,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提高思想觉悟入手。象玉田粮库那样,重视讲革命的情和理:“拣”,不只是“拣”回了一两件东西,更主要的是“拣”回了勤俭节约的好思想;“丢”,不仅是“丢”掉了一点什物,更主要的是“丢”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