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开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全国农业展览馆农业机械化馆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13
第2版()
专栏:

开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全国农业展览馆农业机械化馆巡礼
纵横交错的绿色防护林带,银光耀眼的河流和水渠,平坦笔直的田间道路,把无边无际的大地划成一块块整整齐齐的长方形的畦田;联合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海里破浪前进,拖拉机在刚刚收获过的土地上翻起了黑色的泥土,“银燕”掠空而过,洒下一片白蒙蒙的药剂粉雾,为青青的禾苗灭虫防病;从一座座铁塔的肩膀上,高压输电线路送来了强大的电流,于是,排灌机械哗啦啦地响起来了,加工机械忙碌地旋转着,公社办公室和社员家里电灯通明,停机场上车马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陈列在农业机械化馆的一幅油画。它集中地描绘了我国五亿农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景象。就全国来说,这是一幅振奋人心的远景;就局部地区来说,它又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解放十六年来,我国人民一直在努力开辟一条我们自己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照亮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的灯塔
从农业机械化馆的巨幅语录屏上,人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指引我们朝着这条道路前进的:
“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这是一九五五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在这一伟大著作中,毛泽东同志还明确指出:“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又对农具改革运动作了重要指示:通过农具改革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一九六二年,我党八届十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指示,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
陈列在农业机械化馆的六面红旗、十个样板、十五个手工业支援农业的先进单位和广场上的一千三百多件机具实物,正是这些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道路上实践经验的概括,它们完全证明毛泽东同志上述论断的正确。自从我国把农业集体化推进到人民公社这个新的阶段以来,广大社员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发扬大寨革命精神,在国家工业部门的大力支援下,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艰巨工作。展览馆里各种图表上一支支直线上升的红色箭头告诉观众:全国主要半机械化农具的保有量,一九六五年为一九五六年的一点七八倍;全国机引农具的保有量(按台数计算),一九六五年为一九五六年的四点三倍;全国农业排灌动力机械的保有量(按马力计算),一九六五年为一九五六年的二十一点九七倍。我国已经能够自己制造多种型号的拖拉机。一九六五年,全国已有一千三百多个县(市)建立了二千二百六十三个农业机械站。他们和国营农场共拥有的农用拖拉机(按标准台计算)为一九五六年的六点九六倍。
看看陈列在展览馆内外的这些琳琅满目、独具中国风格的农机具吧!它们都是根据我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而改进提高和独创设计制造的。这是东方红—54高地隙窄履带拖拉机,它和多种悬挂装置、七行趟地犁、综合号播种机、综合号中耕机等机具配套,就能够满足东北垄作地区的起垄、趟地、?种、扣种、垄上播种、中耕打茬等作业的机械化的需要。这是各种水田拖拉机、绳索牵引机、广西—65型插秧机、广东的珠江号收割机和多种型号的水稻脱粒机,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南方各省,在水田机械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开了巨大的一步。这是小型轮式拖拉机、多种手扶拖拉机和各种配套农具,它们的诞生,可以适应我国广大山地、丘陵地区和菜地果园的机械化的需要。在各种各样的脱粒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中,引人注目的是广东、福建的剥麻器、山西的切脱碾米综合机、湖北鄂城的复式脱粒机、山东即墨的粉碎机等。这次展出的这些排灌机械中,既有适合南方河网地区灌溉的各种人力、畜力、风力水车和链条泵,机电带动的改良水车和离心泵,又有适合山区的由水力带动的水轮泵和引水上山的三联水泵,适合井灌的机井泵和土井泵,还有潜水电泵、内燃水泵和吸泥抽水两用船等。它们的出现,显示了我们的排灌机具已经能够比较适应我国极其复杂的地理、水源和农作物条件了。近几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千百万个能工巧匠同科学技术人员相结合,改革和创制了包括耕、耙、播、收、田间管理、植物保护、运输等方面的半机械化农具,它们当中有孝感犁、昔阳山地犁、丹东号芽播机、金蜂—12型喷雾器和小型摇臂收割机等。同时,还展出部分小改小革农具和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中小农具。这些机具大多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维修容易,价格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机械化、半机械化同时并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半机械化为主。这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正是这一方针,促使我国的半机械化农具,在短暂时间内,象雨后春笋似的迅速涌现,象百花齐放般的异彩纷呈。
陈列在农业机械化馆内外的这些农机具,大部分是近几年的新产品。它们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从我国农业“八字宪法”精耕细作这一总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设计;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中、小型相结合,以小型为主,实行综合利用;当前需要和长远目标相结合,以解决当前需要为主。这些农机具的普遍推广和使用,对于加速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抗御自然灾害,加强精耕细作,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们的出现,具体地反映我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物质条件正在开始日益成熟;它们的出现,将把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六面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红旗
没有农业的集体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也不可能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最终地巩固集体化。农业机械化馆展出的六面红旗,在这方面给观众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地处汾河水系的山西省汾阳县万年青公社贾家庄大队,地势低洼,土壤盐碱严重,解放前是个有名的穷村子。解放后,这里和全国农村一样,进行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凭着两个铁肩膀,一双勤劳的手,几把镐头和几部旧式犁,苦干了几年,使粮棉获得一定程度的增产。但是,由于大部分作业靠人工操作,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治碱工程和对农田进行精耕细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受到限制。一九五七年,贾家庄由于劳力紧张,播种时抢不上季节,播种后管理工作跟不上,三百多亩晚秋作物颗粒无收,两千五百多亩大秋作物增产幅度不大。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的手工操作同高速度发展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后,社员们下决心向农业机械化进军。没有资金,社员代表大会上就决定,每个劳动日少分五分钱,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作为办机械的资金。这种精神八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现在。没有技术人材,就把本队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改制和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地生产特点的半机械化农具。没有经验,就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没有农业机械,就先从半机械化入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土”到“洋”。在国家的支援下,贾家庄人终于用自己的手,以无限丰富的智慧和才能,走出一条通过农具改革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道路。这样就解决了农业生产不断跃进中劳畜力不足的矛盾,保证有可能大力进行治碱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精耕细作和开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农林牧副业的全面跃进。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粮食亩产八百多斤,每个社员向国家交售余粮八百二十五斤,全大队有储备粮五十万斤,公共积累八十万元,百分之八十的农户有存款,改变了历史上的贫穷落后面貌。
位于举水河畔的湖北省新洲县刘集公社,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走上机械化的道路同样是富有启发性的。刘集过去是个“三天小雨一片白,三天不雨棉花就打蔫”的地方。一九五六年小麦播种时遇上天旱,领导部门从红安县借了一部抽水机来抗旱播种。开始,许多社员瞧不起这台小机器,谁知这部小小的机器,一天却灌了二十亩。这一下,社员们头脑豁然开朗了。大家奔走相告:到底是机器好!
一九五七年,大家就议论买机器的问题。有人说:“办机械是件大事,咱社买不起,也办不了;要办,只有靠天安门。”更多的人认为:“都靠国家,国家又靠哪个呢?要办就得靠自己,不能向上伸手。”为了解决买机械缺乏资金的问题,党组织提出了“农业保分配,副业保建设”的口号。从一九五七年以来,从副业积累中共用了二十四万元去买机械。现在,刘集公社每十一亩半耕地就有一马力的动力机具,每四亩耕地就有一件半机械化农具。在耕地、排灌、脱粒、加工、运输等方面,已经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抗住了自然灾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全面改革,实现了粮棉稳产高产。一九六五年,全社粮食亩产九百五十五斤,总产相当于一九五七年百分之二百二十一。皮棉亩产一百五十七斤,总产相当于一九五七年的百分之二百零三。一九六五年,社员平均纯收入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一百九十四。
类似的事迹还出现在湖南省常德县郭家铺公社,出现在广东省增城县新塘公社,出现在四川省新都县新民公社,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公社西博牧业生产队。
这些社队走向机械化的共同经验是:发扬大寨精神,依靠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积累资金和培训技术力量,正确对待国家的支援,走我国自己的道路。他们在生产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的共同效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耕作水平,增加生产,增加收入,进一步坚定社员群众走集体化的信心,开阔了创办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视野,不断地巩固人民公社制度。
十个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样板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武装农业的过程。农业机械化馆展出的十个国营单位的事迹,就是这种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我国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样板。这些农业机械经营管理部门的职工,听毛主席的话,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中,不仅担负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艰巨的经济任务和技术任务,而且担负着改造小农经济思想和习惯势力的政治任务;他们不光是要使用好机器种好地,而且用工人阶级的思想品德在影响教育农民。他们当中有:突出政治,甘当公社“牛”的河北省永年县农业机械站;有“宁可少耕一亩地,不让质量差一分,宁愿少收一块钱,不让产量减一斤”的山西省临猗县农业机械站;有“人勤不怕机车老”,创造一套机务管理先进经验的辽宁省盖县农业机械站;有艰苦创业,继承井冈山革命传统的江西省万安县农业机械站;有服务到家,深受农民欢迎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厂;有不断革新技术,提高修理质量的河北省天津专区农业机械修理厂;有勇于创造,实行前门开店、后院设厂、又产又销、又修又造的陕西省渭南专区半机械化农具公司;有技术下乡,登门服务,一年多来走遍郊区三千多个生产队的北京市农村机械技术服务队。有在县委统一领导下,采取试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办法,使全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水稻实现了脱粒半机械化,全县一年可多收粮食二百七十多万斤的四川省冕宁县。最后,着重介绍一下“双榆九”的经验。
“双榆九”就是黑龙江省双城县、吉林省榆树县和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这三个单位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各自创造了值得重视的经验,把他们的经验结合配套起来,就是一套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榜样。
双城和榆树都是东北地区的重点产粮县,农民迫切要求实现机械化。近三年来,国家在这里投放了一千五百多标准台拖拉机。双城县的农业机械站在建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照搬外国的办法,农业机械站和生产单位的关系只是一种合同关系,我给你耕地,你给我钱。这样,农业机械站的人员,不关心作业效果;生产单位对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成本也不加过问。后来,中共双城县委领导全县农村干部和社员,认真总结办站经验,用毛泽东思想挂帅,坚决扔掉“洋拐棍”,发扬革命精神,创造一套新的办站方法,这就是“一定三结合”,即: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公社为单位,建立农业机械分站,把机车固定到生产大队,把公社、生产队和农业机械站的生产作业计划、经济计划、劳动计划,结合起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生产上,把农业机械站同人民公社、生产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农业机械站和驾驶员关心机械作业的质量和生产成果,也使社队和社员关心农业机械站的作业效率与成本。这样,站和社就由过去的“两本账、两条心”,变成“一本账,一条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也创造一种亦工亦农的新型的制度,实现了站社双丰收。榆树的经验概括起来讲就是“双保四结合”,即:在保证农时,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实行农业机械和人力、畜力相结合;和推行农业“八字宪法”精耕细作相结合;和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这个县的实践证明,推广了这项经验,就进一步解决了站、社之间的主要矛盾,既巩固了集体经济,发展了农业生产,农业机械站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就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九站农业研究所的经验是,在三千亩大面积的耕地上,以机械化为中心,以土肥为基础,农林牧结合,全面改革耕作制度,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连续七年获得稳产高产,为正确处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栽培技术的关系,树立了榜样。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农业机械化馆的展出告诉我们:我国人民已经取得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初步的经验;已经创造出许多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要求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机具。我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指引下,能不能够在我们预期的时间内,争取较快的速度,在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呢?农业机械化馆展出的材料,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新华社记者
 柳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