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黄坡供销社从“丢失”一个瓦煲盖得到启示 做买卖不能只考虑自己方便 为人民服务就要同“我”字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15
第2版()
专栏:

黄坡供销社从“丢失”一个瓦煲盖得到启示
做买卖不能只考虑自己方便
为人民服务就要同“我”字斗
今年春节前一天,一个四十多岁的社员来到广东省吴川县黄坡供销社陶瓷门市部,要买一个瓦煲[bāo包](一种煮饭用的陶器)盖。售货员说:“这里不零卖煲盖,要买就要连煲买回去。”这个社员说了几次,售货员还是按老规矩办事,没有卖给他。这个社员就和其他顾客商议,看有没有人只买煲身,准备跟他合伙买一个瓦煲,但是没有成功。这个社员最后没有办法,便设法背着售货员,留下一角五分钱,拿走了一个煲盖。
上级来这里参加劳动的干部发现这件事情,心里就琢磨:“在农村,哪家哪户没有瓦煲呀?煲盖挪动多,容易打烂,常常要添置。群众要单独买一个煲盖,门市部却不卖,这怎么能说是关心群众生活呢?”他找政治指导员共同研究,决定发动职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职工们讨论了“丢失”瓦煲盖的事件。有人提出:“这算不算偷东西?”职工们认为这不算偷,因为这个顾客留下的钱可以卖回三个煲盖。这个顾客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商店的一个严厉批评。有人提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一些职工说:“咱们不卖呗!”“为什么不卖?”“进货的时候是一个煲配一个盖,销售的时候也是煲身连煲盖,如果单卖煲盖,煲身谁要呢?”
接着,大家就“要不要零卖煲盖”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大多数职工认为:我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却不设法替群众解决煲盖问题,这怎能算得上为人民服务呢?这不是政治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薄弱的表现吗?负责经营瓦煲的职工却辩解说:“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如果购进一批煲盖,同配套出售的煲盖混在一起,卖的时候分得清吗?商品管理、财务管理,怎么办?如果另设门市部出售煲盖,增店增人合算吗?”有的采购员也认为采购煲盖零星琐碎,有的售货员认为验收盘点煲盖太麻烦。有人还说:“我活了几十年,还没有见过单独卖煲盖的。”
黄坡供销社的领导干部意识到,要打破不零卖煲盖的惯例,就必须突出政治,批判单纯业务观点。他们没有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简单地派人去组织货源,而是组织职工先去生产队调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大岸大队南岸生产队,他们发现二十三户社员共有九十二个瓦煲,其中十七户缺四十二个煲盖。可是,要买一个煲盖,就得连煲身买回来,既要增加社员的开支,也浪费社会财富。南岸生产队的调查,教育了这个供销社的职工,他们认识到自己错了。
供销社领导干部又组织职工学习《为人民服务》和《反对自由主义》。日用品和杂货组的负责人检查说:“过去明知不零卖煲盖是不对的,但是因为怕麻烦,连毛主席的教导也忘记了。这怎能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呢?”陶瓷门市部售货员吴顶有说:“群众买不到瓦煲盖,原来是由于自己缺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非马上改正不可。”财务组杨泽清说:“存在私心杂念,是不可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要经营煲盖,首先要斗倒‘我’字。”
职工们认识提高以后,就积极向工厂订购瓦煲盖,在门市部出售。开始销售的时候,又碰到一个新问题:群众希望挑到生产队去卖,因为煲有大有小,煲盖也有大有小,带煲上墟去配一个盖,很不方便。门市部的职工接受群众的意见,挑煲盖上门供应,深受群众欢迎。从二月上旬起的一个月内,上门供应和在门市供应的瓦煲盖就有一千二百多个。群众说:“只有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干部,才能够这样周到地为我们服务。”
通过这一事实的教育,职工们加强了社会主义经营思想,以前应该零售而没有零售的商品现在也零售了。仅陶瓷门市部增加零售的商品就有十八种。
吴川县供销社通讯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