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革命者能和敌人握手言欢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18
第5版()
专栏:

革命者能和敌人握手言欢吗?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中央戏剧学院编剧进修班学员 赵本才
电影《兵临城下》竭力宣扬了阶级调和论,费尽心机地在敌我之间搭起一座现实中根本不能存在的“友谊的桥梁”,借艺术手段大肆渲染,企图骗取人民群众的承认。这种政治性的欺骗,必须拆穿!
影片中有这么几个镜头:我东北民主联军的高级干部姜部长,曾三次和蒋匪的高级军官握手。这些握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作者又为什么要用特写镜头去表现它呢?
第一次握手,是蒋军团长郑汉臣被我军俘获,拒不投降,公开挑衅地表示“不成功便成仁”之后。姜部长不仅不以我军严肃的政治原则教育郑汉臣,反而一味退让和迁就,低三下四地表示“不强迫你投降”“送你回去”等等。他主动言和地伸出自己的手,握住了郑汉臣那只沾满人民鲜血、而今仍不肯放下屠刀的手。两只不分敌我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敌我的界限在一握之中消溶了。这是第一次握手的特写,也是这座“友谊桥梁”的第一个桥墩。
事情还不止于此。姜部长又主动地第二次去握敌人的血手。姜部长为了策划孤城守敌三六九师师长赵崇武起义,不请自去地身入狼窝去会见赵崇武。这次的会见,姜部长不是在敌军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现实下,因势利导,晓以利害,迫使其起义,而是以故友身份,用重温旧好的手段乞求赵崇武容纳他的拜访。他向赵崇武伸出了热情的手,而赵崇武却是立场鲜明的,完全无视这位故友,只看到他是民主联军中的共产党人,于是从姜部长的手中抽回了自己的手。银幕上我们看到的是姜部长一厢情愿所伸出的手,一只文弱可怜的手,敌我不分的手,这只手形成了对我党我军瓦解敌军工作的刻骨的讽刺。一再的妥协迁就并没有寻求到友谊。
但是姜部长“不念旧恶”,当赵崇武战胜了他的政敌胡高参,依靠民主联军,以胜利者的态度出现在姜部长面前的时候,姜部长又赶忙转身向前,与身着国民党将官制服的赵崇武主动握手。这握手不是表明接受赵崇武的投诚,而是感谢赵崇武终于为完成“友谊的桥梁”,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军的“合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次屈就,三次妥协,三次谦卑,终于用原则完成了对所谓“友谊”的交易。
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可是电影《兵临城下》却千方百计在敌我之间搭起“友谊的桥梁”,露骨地宣扬阶级调和。
革命者能和敌人“握手言欢”吗?不!决不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