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创百年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26
第1版()
专栏:社论

创百年大业
江西组织大批干部、职工、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进山,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兴办了大批垦殖场,取得了开发山区的重要经验,使山区面貌大为改观。这里介绍的江西大茅山垦殖场的情况和经验,很值得一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土地面积的大部。发展山区建设,造林是个中心环节。山林发展了,不仅山区经济会全面发展起来,对平原的农业生产,对工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是很大的推动。
近几年来,各地在开发山区、经营山林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和经验,对山区建设的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必然王国”需要探索,工作中还有不少盲目性。有些人只知“吃山”,不知“养山”,以致山林资源越来越少;有些地方营林不得法,造林多,成活少,以致有的荒山秃岭长期不得改造,个别地方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童山浊水,平原的人不愿进山,山上的人却想下山。大茅山垦殖场的同志们在这方面也吃过苦头。在反复的实践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山区建设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林业建设必须以造林营林为基础。也就是说,要想治好水、治好田,必先治好山;要想治好山,必先造好林。只有青山常在,才能绿水长流,才能带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
大茅山垦殖场的同志们进山之初,对垦殖场的经营思想并不是很明确的。抓采伐,抓副业,甚至毁林种粮,而不造林营林。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长远建设,不懂得吃山和养山、采伐和更新的辩证关系,当然也就找不到处理这些关系的正确方法。就是有些林场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也看不见,更不要说总结推广了。象汪山林场实行林农结合、以短养长的经验,南溪林场正确处理采伐更新关系的经验,都没有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后来,他们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经过自我革命,明确了办场的目的,树立了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林业基地的远大理想,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客观实际,寻找主要矛盾,重新认识和总结某些林场的成功经验,对客观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找到了正确的建场方针。
大茅山垦殖场的变化说明,要真正建设好山区,首先要树立高瞻远瞩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革命思想,树立对山区人民子子孙孙负责的长远建设思想,而不能象很多群众对只采伐不经营的现象所批评的那样“坐吃山空,山穷水尽”。旧社会的统治者,疯狂掠夺山林而不管建设。今天,山是人民的山,是社会主义的山,是要走向共产主义的山。我们只能把山区建设得越来越好,而没有理由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我们不仅要使山区青山常在,林木愈采愈多,而且要有粮有油,要发展电力、交通,兴办文化、卫生事业,逐步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逐步使山区建设赶上平原地区。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但要逐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还要逐步缩小平原和山区的差别,必须大力建设山区,才能缩小这种差别。有了这样远大的理想,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被眼前利益迷惑而忘了百年大业。大茅山垦殖场的同志们在实践中提高了建设山区的革命自觉,也就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山区建设的规律,找到了正确的经营方针和方法。
我国地区辽阔,东西南北的山区的自然特点各不相同;就在同一山区,深山和浅山、这里和那里的情况也有差别,所谓“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就是这个意思。大茅山地区人多、山多、田少,这里的具体作法不一定适合于别的地方,各地必须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经营方法。但是,大茅山的同志们用革命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思想,以造林营林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林业基地的思想,是值得各地学习的,是应该大大提倡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