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同阶级斗争唱反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27
第6版()
专栏:

同阶级斗争唱反调 边 进
电影《抓壮丁》(陈戈改编,陈戈、沈剡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是一棵毒草。毛主席指示我们:“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为了彻底肃清影片《抓壮丁》所散播的恶劣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部影片进行深入的批判。
影片《抓壮丁》的主人公李老栓,是一个地主。
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本性,人们是十分熟悉的。在旧社会,他们仗恃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势力,对劳动人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榨,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们代表了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劳动人民的死对头。
然而,影片《抓壮丁》的编导者,却企图用他们编造出来的故事,硬要把封建地主李老栓写成是一个不仅不剥削人、不压迫人,反而到处饱受欺凌的可怜虫。
请看,在影片的开头,编导者就让李老栓的老婆出来诉苦了:“今年收成不好,又是今天这个捐,明天那个捐……”“明天就要过中秋节了,家里还样啥都没得……”紧接着,国民党“抓壮丁”带来的种种苦难,又接二连三地落到李老栓身上。先是王保长借抽丁为名,敲去了他一千块钱;之后,儿子寄来的汇票又被王保长骗去,李老栓反而不得不向王保长讨借“跟斗翻”的高利贷;真可谓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由此,王保长便常常以逼债为名,对李百般逼压欺侮,甚至公然调戏他的儿媳。对此,李老栓是敢怒而不敢言。最后,他气恼不过,把王保长赶走,回来以后,又怕惹了祸,全家哭哭啼啼的象一群受害者似的诉说着:“衙门深似海,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个世道,那些管公事的人是惹得起的呀!?”
编导者把这些接踵而至的苦难,压在李老栓身上,企图让人们相信,似乎伪保长以“抓壮丁”为名而施行的种种逼压手段,主要都是针对地主阶级的,王保长是压迫者,李老栓是被压迫者,是受害者。
我们并不否认,在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官吏同地主阶级之间,也会有某些矛盾。他们互相争夺、瓜分劳动人民的血汗,由于分赃不均,也可能发生争斗。但是,用阶级观点来看,这种争斗,只不过是饱狗与饿狗之争,其中并没有害人者与受害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区别。对于劳动人民说来,他们都是害人者,都是压迫者。国民党反动政权是地主阶级的靠山,地主阶级则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社会支柱,他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根本利益上的矛盾。编导者在影片中恣意渲染王保长同李老栓之间狗咬狗的争斗,为李老栓鸣冤诉苦,以此来博得人们对这个地主的同情。这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又是什么呢?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也写到了李老栓同贫农姜国富的关系,然而,编导者对这种关系同样做了完全错误的描写。在影片的开头,姜国富为了不让自己的独子参军,拿着钱请求李老栓在王保长面前通融,李老栓收下了钱,李妻要吞为己有。如果编导者真的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原本可以通过这个事件,多少写出一点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可是,编导者却本着为李老栓诉苦的原则,千方百计地为李开脱罪名。让人感到,李老栓吞占姜国富的钱,似乎并非出自他的阶级本性,反倒是在国民党政权的压迫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此一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被掩盖了,地主阶级同劳动人民之间对立矛盾彻底抹煞了。
几年之前,夏衍同志在改编《林家铺子》的时候,曾经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逻辑,抹杀了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对立矛盾,把林老板写成一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无独有偶,影片《抓壮丁》的编导者不约而同地用同类逻辑,抹杀了地主阶级同劳动人民间的对立矛盾,把李老栓写成一个受害者。其实并不奇怪,殊途同归,两个剧本的编导者都是用超阶级的“人性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为反动统治阶级涂脂抹粉。差别仅仅在于,一个用来美化资本家,一个用来美化地主阶级。
《抓壮丁》的编导者站在反动阶级的立场上,为地主鸣冤诉苦的同时,又竭力丑化劳动人民的形象,把贫农姜国富等歪曲成在苦难生活中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毫无反抗行动的奴仆。
在影片中,贫农姜国富面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压逼,自始至终,只有哀告、祈求,企图以此换取“老爷”们的宽释。仿佛,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阶级仇恨,更不懂得什么叫反抗。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描写,不只限于一人一事,而是贯串在影片中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基调。当姜国富被逼死后,姜媳跑到李老栓家,不是去斗争,而是哭哭啼啼地哀告:“王保长,我爹死了,求他们赏副棺材吧!”“不给棺材,把押佃退给我们也行嘛。”不仅如此,当姜国富、芋子婆娘被逼得相继身亡的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到周围的贫农群众的反应,仿佛这里的劳动人民连一点点阶级感情都不存在。请问,编导者究竟是用什么观点在描写贫农群众的精神面貌呢?
更有甚者,当姜国富拿着典当来的一千块钱去祈求李老栓时,编导者竟然让姜国富对李卑躬屈膝地说:“把我儿子留下来,还不是为你老人家出力,为你老人家效死么,你老人家的钱,往后一定办,有骨头还怕熬不出油么……”请看,这个老贫农竟然被丑化成一个甘心情愿地为地主阶级“出力”、“效死”的奴才!
毛主席说过:“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怎样看待广大的农民群众,承认不承认他们的革命性,是一个原则问题。否定了农民的革命性,从实质上说,就是否认了“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影片《抓壮丁》的编导者把所有的贫农群众都歪曲成没有革命要求的“任人宰割”的“群氓”;又进一步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宿命论观点,强加在他们身上,把他们丑化成甘心效忠主人的奴才,他们的屁股究竟是坐在哪个阶级的板凳上,不是十分清楚了吗?
影片《抓壮丁》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原作写于一九三八年,一九六二年重新上演,一九六四年摄制成电影。当时,我们国家刚刚度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广大农村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们党一再强调要向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这样的时候,编导者把《抓壮丁》这样的影片端出来,同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唱反调,让人们去同情地主阶级,这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抓壮丁》,正是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反动思潮的露骨表现。它的思想毒素必须彻底肃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