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28
第2版()
专栏: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群众越忘我,领导越关心
某部迫炮二连四班的战士,知道营部饲料房由于缺瓦盖不起来,就凑了一百六十元买了一车瓦送去。二连党支委会研究了这件好事,认为这种关心集体的思想,应该表扬,可是,战士们津贴费不多,捐多了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难,不宜提倡。对这件事情,他们没有表扬一下就完事了,也没有简单的制止。而是通过这件事情,启发大家把关心集体的好思想,贯彻到日常工作和行动中去。
《解放军报》在《一事一议》栏内发表短文说,对于这种好人好事好思想,当然是应该大大表扬的。然而,迫炮二连考虑到了更多的方面。战士这种热爱集体的思想是好的。我们革命战士总是把集体利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为了革命事业,生命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来,何况几个钱!但是,从领导来说,就需要全面地考虑。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会影响战士的生活必需,同时,一心为公最重要的也并不表现在这里。强调公,不是不要私,反对个人主义,不是不要关心个人利益。保证合理的个人利益,也是发展集体事业所必需的。越是群众自觉地为了革命事业“忘我”的时候,领导上就越要关心他们才对。
既然这样捐款买瓦不宜提倡,那么,制止一下不就完了吗?迫炮二连也没有这样做。因为群众这种关心集体的思想是好的,简单的制止,岂不是给群众的热情泼了冷水?他们采取说服教育和引导的办法,一方面讲通道理,把钱退还;一方面发动大家想办法拣废砖瓦,帮助大家把好事做完。这样,不但保护了群众的热情,提倡了好思想,而且把大家做好事的思想引导到更积极的方面,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了。
学先进的学问
菏泽县安兴公社张楼大队,过去打井用“木盘”。这次学习郭庄大队经验,改用“砖盘”。井筒下落时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工程质量。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登爱访问了打井的“行家”——老贫农张兆兴,问他“木盘”是不是比“砖盘”好。张兆兴说:“学人家,也得看合适不合适。好比你的帽子戴在我头上,就一定可巧正好吗?咱这里用‘木盘’合适,就不必丢掉‘木盘’,硬去学人家的‘砖盘’法!”
《大众日报》发表署名短文说:在现实生活中,拿别人的帽子,不管合适不合适,硬往自己头上套的人是没有的。然而,在学习外地经验中,不从自己的条件出发,不是学人家的精神,而是学形式,生搬硬套的现象却是不难找到的。
学习外地经验是件好事。毫无疑问,应当大大提倡。问题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去学。毛主席教导我们,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是“死学死用”。就是不管自己的具体情况,也不管是否适用,只要听说是先进单位的经验,就统统搬来,盲目地照着干。应该说,这叫“搬”,不能叫“学”。另一种态度是创造性的活学活用。在学的时候,肯于动脑筋、想问题,学那些适合自己的、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不是学形式,学皮毛;在用的时候,更注意从自己的条件出发,用别人的经验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地的经验真正学到手。
“临时工,思想不能临时”
鹰潭磷肥厂临时工龚树松,看到沉淀池里翡翠色的磷肥半成品,有一部分被流水冲走了,心里很不安。他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对自己说:“我虽然是个临时工,也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工作临时,思想可不能临时呀!”他赤脚下到水温四十多度的水池里取磷肥半成品,脚泡红了,还是坚持着捞,一直干了两个多小时,使七百多公斤磷肥半成品没有被水冲走。
《江西日报》在《一事一议》短文中说:“临时工,思想不能临时!”这句话说得很对,革命者到哪里都是干革命,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不能有临时思想。
由于革命的分工和革命的需要不同,有人要在这里工作,有人要在那里工作;有人要在这里临时工作一段时间,再转入其他工作岗位,但是不管在哪里工作,都应该按照毛主席的这个教导办事:“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现在,我们有的工厂企业里还有临时工。临时工的工作虽然是临时的,但是干革命,为人民服务却是永远的,无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无所谓临时工与正式工之分了。
“临时工,思想不能临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思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