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大修中的小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5-08
第2版()
专栏:

大修中的小故事
武钢二号高炉大修工程指挥部政治处
撞和漏的故事
高炉炉内温度很高。为了减轻高温对炉体的破坏,人们在炉壁和炉砖之间安装了一层冷却壁。冷却壁中铸有供循环水流通的管道,管道两端露于冷却壁外。冷水从外界压入,在冷却壁内循环,起着冷却炉体的作用。二队芦永池架工小组就是负责安装这种冷却壁的小组之一。
安装前,这个小组学习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把“一着”和“全盘”的观点用于冷却壁施工,提高了对安装的自觉性。
他们由冷却壁的作用,联想到保护管道、防止管道漏水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防漏是整个安装战役中的“决定意义的一着”,必须确保全胜。否则,“冷却壁如果漏了(一个败仗),安装得再好(连战皆捷),也起不到冷却的作用(全功尽弃)”。
怎样防止不漏呢?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对架工来说,不撞就能保证不漏。要防漏,必先防撞;要防撞,又要准备挨撞,作万一被撞的防备。为此,他们把安装的整个过程分解成装车、运输、向炉内拖吊和向炉体安装等四个环节,并逐个环节研究怎样防撞,不幸撞了,又该怎样减轻撞的后果。
装车的时候易撞坏管头,他们就在管头周围遮上木头;运输的时候易压坏管壁,他们就把管子一个个地平装起来;向炉内拖吊的时候易撞坏冷却壁的后侧面,他们就令后侧面保持一定斜度,减弱碰撞时的冲击量,万一碰撞了一下,也不致漏……。总之,他们既估计了不撞的可能,也估计了挨撞的可能;既作了防撞的预防,也作了挨撞的准备。提高了安装自觉性,也就掌握了安装主动权。结果“连战皆捷”,一个没漏,顺利地完成了安装任务。
这件事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性,而且还受着外界其他有关事物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事物的发展趋向就不仅只有一种可能,而有多种可能。有了这种认识上的自觉性,就能多设想几种前景,多作几手准备,从而使自己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备无患、应付自如的境地,取得预期的成功。合格证合不合格?
高炉大修中有项质量要求很高的焊接任务,这就是焊补炉皮。为了确保焊补质量,大修前专门举办了训练班,考试合格的发给合格证。焊补炉皮的时候凭合格证上炉,没有合格证,再大的工匠也不允许上炉操作。这样作算得是够认真、够严格了。可是,焊补质量却很差。一队抽查过五个焊补孔,质量不合格的就有两个。合格证不能保证质量的合格,原因在哪里呢?
曾在训练班学习过、并持有合格证的二队二段代理指导员陈春祥同志说:“因为训练班不是按照实战需要进行训练的……在训练班的时候,焊接用的试样的焊接处的间隙都小于四毫米,焊口铣了再锉,锉了还用砂纸打,净得照见人影。可是在高炉,炉皮焊接处的间隙却常常大到六七个毫米,而且只能用砂轮打磨,非常粗糙,这是一。在训练班的时候,人们可以随意摆布试样,一律采用俯焊,操作起来很方便;可是在高炉,人们却被高炉炉壁所限制,被迫进行仰焊、卧焊等,操作非常别扭,这是二。在训练班时,电门就在身旁,可随时调整电流大小,保持焊缝均匀;可在高炉,调整电流要从炉上跑到炉下,常常欲调不能,这是三。”他又说:“所有这些的差别问题,在这个合格证里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这说明了:训练脱离了实战需要,训练本身就是不合格的。证明在这种训练中训练合格的合格证,当然也就不合格。可是却有这样的人,他们一看到“本本”上的合格字样就不再追查“本本”所代表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仿佛有了合格证,一切都有了合格的保证。结果受了骗,越认真地凭合格证办事,就越难合格。由此可见,带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好心不一定就能办出好事来。
环梁吊车为什么不转了?
高炉炉底要砌两层耐高温的炭砖。这种砖很大,每块长三米二,重八百多公斤,砌装时需要一种特殊的机械,这种机械名叫环梁吊车。吊车由中心轴、环轨和悬臂组成。中心轴象圆心,环轨象圆周,悬臂象半径。悬臂的一端可以沿环轨移动,另端可以绕中心轴作三百六十度的旋转。悬臂上附有可以平行移动的电葫芦。这样,吊车在悬臂所达的圆面内的任何一点上都能进行吊装作业。砌炉之前,吊车在炉外专门进行了预安装和预试车,整整两个下午运行都很正常。可是,在炉内正式安装后试车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第一天还能勉强转动,第二天干脆一转也不转了。原因在哪里呢?
技术员陈伯钧同志说,事后看来,引起不转的因素很多,有结构的因素,有安装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思想因素。机械的不转主要是因为人的形而上学观点,看问题静止不变造成的。
他说,炉外到炉内,虽然只差一个字,可是安装条件和设备条件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安装环境变了。炉外是露天作业,安装条件好,纠正偏差容易,而炉内作业,安装条件差,纠正偏差却相当困难。可我们的安装技术却停留在炉外安装的水平,所以就出了环轨不平、中心轴不垂直等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环臂的转动。二是设备条件也起了变化。如中心轴的轴套(上面联接着悬臂),在炉外是点焊,变形很小,到了炉内后改为满焊,轴套变形很大,出现了十道的椭圆度,加上轴和套的间隙设计本来过小,没有缓和的余地,结果轴就被套抱死了。悬臂也就不转了。
总之,吊车在炉外能转,是因为具备了转的条件。到炉内,客观条件起了变化,我们的认识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安装水平也没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所以环梁吊车也就随之卡住了,不转了。后来以变应变,改大了套和轴的间隙,找平了环轨,调整了中心轴,吊车就重新转动起来。不过,却整整耽误了两天工期。
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环梁吊车安装条件变了,人们的认识没能随之急速变化,环梁吊车就不转;认识变了,环梁吊车就转了。这不是很好地反映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反映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