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上海之春”高歌毛泽东时代的工农兵英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5-20
第4版()
专栏:

大抒无产阶级革命之情 有力锤击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
“上海之春”高歌毛泽东时代的工农兵英雄
“英雄赞歌”专场音乐会,深受广大工农兵的喜爱。他们评论说:这样的“英雄赞歌”,替我们说了话,长了革命志气,这才是我们爱听的时代歌声,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音乐
新华社上海十九日电 正在举行的第七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最近连续两次演出了“英雄赞歌”专场。三百多个音乐工作者满怀革命激情,歌颂了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涌现的当代工农兵英雄人物。
努力塑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英雄赞歌”专场,歌唱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王杰、欧阳海,以及无产阶级硬骨头麦贤得,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歌唱了大庆“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寨农民改天换地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坚贞不屈保卫五星红旗的外交人员赵小寿;歌唱了上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标兵蔡祖泉、杨富珍、杨怀远和红雷小组的青年人。
这是历届“上海之春”最集中地歌颂社会主义时代英雄人物的一次音乐会。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这些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芒、充满无产阶级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激起了观众沸腾的革命感情,许多节目在观众要求下一再重演重唱。
音乐会上,有两个男高音歌唱演员对唱的《王铁人》,歌颂了头顶青天脚踏草地的大庆铁人王进喜在党领导下,同广大职工一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石油工业的英雄事迹。歌唱以刚健爽朗的北方民歌为基调,表达了大庆油田工人“立足油田望世界”的豪迈气概和为革命“把艰苦当作幸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女声独唱《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开始便以欢快的旋律,把观众带进了改天换地后一片兴旺的大寨山区。陈永贵,这个大寨人的英雄形象,巍然出现在热烈、昂扬的歌声中。是他,带领大寨人在冰天造大坝,在雪地移高山,用扁担挑起乱石砖,用镢头开出米粮川。独唱描绘出的这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图景,给了观众强烈感染。
上海京剧、昆剧、沪剧、越剧、滑稽剧、话剧六个不同剧种的九十多名演员,演出了气势磅礴的大联唱《歌唱王杰,学习王杰》。这个联唱由七首歌曲组成,以雄壮有力的曲调,感人地刻划了这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革命战士的光辉的一生,以及全国千百万青年在他的革命精神鼓舞下,拿起笔来大写革命日记,扛起王杰的枪要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奋斗到底的壮丽情景。
在一次音乐会上有这么多光辉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观众面前集中出现,开创了“上海之春”音乐会大抒无产阶级革命之情的新局面,有力地锤击了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
这些歌颂英雄的节目,是上海音乐工作者遵循党和毛主席制定的文艺方向,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不断改造思想感情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许多音乐工作者有这样一个共同体会:要歌唱工农兵英雄,就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要歌唱工农兵英雄,就要与工农兵结合,使自己具备工农兵的思想感情;要歌唱工农兵英雄,就要认真向工农兵英雄学习,以工农兵英雄作为自己的榜样。
这次“英雄赞歌”专场的大联唱《歌唱王杰,学习王杰》的创作和演出的成功,就是一个雄辩的证明。这个大联唱的作者并不是什么著名的作曲家,演唱的也不是那些知名的歌唱家。它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是上海六个剧种的一些演员。去年以来他们经常带着毛主席著作,到郊区农村深入生活,同贫农下中农一起劳动,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逐渐地受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熏陶。当他们读了《王杰日记》以后,就怀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和贫农下中农一起学习王杰。在王杰精神的鼓舞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接连写出了七首歌唱王杰的歌曲。
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努力以农民爱听、能唱为标准,写了一稿又一稿,写成以后又和贫农下中农一起唱,根据贫农下中农意见反复修改。大联唱《歌唱王杰,学习王杰》就是在学英雄的革命感情鼓舞下,并且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诞生的。
这个专场的许多节目的创作和演出,都反映出:唱英雄,必须首先学英雄。当焦裕禄的光辉事迹在报上刊出以后,上海的音乐工作者立即掀起了学焦裕禄、演焦裕禄的热潮。不少单位都组织了创作和演出人员,到河南兰考县深入生活,了解和学习兰考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战胜“三害”,改变大自然面貌的革命精神。这个专场演出的歌曲《毛主席的好学生》、评弹《掏尽红心为人民》,就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写出来的。
音乐工作者们从塑造英雄人物的要求出发,解放思想,突破束缚新内容的老框框,运用了音乐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并使之有了新的发展。以上事例说明,只要遵循毛泽东文艺方向前进,文艺工作者将具有多么巨大的创造力量!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天地是何等广阔!
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使工农兵英雄形象巍然屹立在舞台上,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决不是不要经过严重斗争就能实现的。三年前,上海青年音乐工作者开始歌唱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时候,曾经遭到一些资产阶级音乐“权威”人士顽固的反对,他们说什么:这种歌曲“硬梆梆、不抒情”;说什么这种歌曲“太简单、没味道,寿命不会长”。可是,革命的青年音乐工作者没有为这股妖风所动摇,他们坚定地、满腔热情地歌唱雷锋。他们说,只要工农兵喜欢的歌曲,我们就要唱。事实证明,他们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三年来,他们在工厂、农村无数次歌唱雷锋,近年来又大唱王杰、焦裕禄等许多英雄,赞颂毛泽东时代的英雄的歌声越唱越响,受到广大工农兵听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自己的革命感情也越唱越充沛。“上海之春”的“英雄赞歌”专场音乐会上,很多歌唱工农兵英雄的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大联唱和多样形式的乐器演奏,丰满地表现了英雄们的革命气概,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人们一听就说:这种歌曲有味道,使人意气风发,革命感情倍增。象歌颂雷锋的一些歌曲,在广大群众中已经流行了三年,听众们还是一再为这个节目的演出热烈鼓掌。和一些资产阶级音乐“权威”们所说的完全相反,歌唱工农兵英雄的歌曲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寿命不长的恰恰是他们那些内容空虚、抒资产阶级之情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音乐工作者不愿唱,广大工农兵群众更不想听。广大工农兵群众就是喜爱“英雄赞歌”这样的音乐会,他们在报纸上写文章评论说:这样的“英雄赞歌”,替我们说了话,长了革命志气,这才是我们爱听的时代歌声,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音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