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射击场上的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5-23
第4版()
专栏:

射击场上的辩证法
人民解放军成都部队某部排长 谭奇成
我练习射击技术,走过不少弯路,反复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才开了心窍,懂得了射击场上也有辩证法。我在毛主席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指导下,射击技术逐步有了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要练出过硬的射击本领,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与技术的关系,事事处处突出政治。
练和战——明确树立“练为战”的思想。我开始练射击,脑子里装的是争优秀。优秀没有争到,思想就苦闷。以后当了特等射手,又有了争荣誉和保荣誉的思想。每到实弹射击,心里就扑通扑通地跳,唯恐五好战士、神枪手称号从枪口里跑掉。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两篇文章以后,我想:对一个革命战士来说,在国内外阶级斗争面前,在紧张的战备形势下,为人民服务首先应该明确树立“练为战”的思想,迅速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随时准备消灭敌人。如果“练为看”、“练为争优秀”,那么怎么能练出过硬本领,消灭敌人呢?
后来,我进一步琢磨练和战的关系,感到练不是目的,战才是目的。平时的练,正是为了战场上的战,要做到练和战的统一。促成这个统一的条件,一是思想上要有人民,为保卫人民而练;一是思想上要有敌人,为消灭敌人而练。有了这两条,就会对自己瞄的每一枪负责,对打出去的每一发子弹负责,就会为了实战而专心致意地练了。
为了牢牢记住“练为战”,我在日记上写了三句话来鞭策自己:想一想到部队来是干什么的,想一想在旧社会穷人所受的苦难,想一想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解放。经常看一看,想一想,思想就比较明亮,练起来就有劲。
难和易——发扬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在练射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实际上是把难变为易的转化过程。但是,能否战胜困难,又决定于一个人的思想,是不是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所以战胜困难的过程,又是思想上的“敢”和“怕”作斗争的过程。
一九六三年九月,我参加特等射手集训。练习和考核的条件是,三百五十米远的人头靶,五秒钟内消灭,五百米远的半身靶,七秒钟内消灭。训练场设在一座大山里,靶子就插在树林和竹丛中间,目标很难发现。更恼火的是,太阳光线强,缺口亮,有虚光,看不见目标。心想,这次是打不上了,干脆早点回去吧!思想上一怕,技术老是上不去,练了一个星期,连正确瞄准也没有过关。这时,我翻开《愚公移山》,用毛主席教导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来鼓励自己。我想,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最初才那么几个人,就要推翻三座大山,说难,那才是真难!可是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领导中国人民终于把三座大山推翻了。想到这里,勇气就来了。我又一琢磨,别人都不怕,我怕啥!要想前进,就得把困难这个钉子拔掉,躲是躲不开的。为了排除虚光,我专门在中午跑到太阳底下去练,瞄好了,再用树叶挡住,看偏多少,偏在哪里,怎样排除;看不清目标,我就练眼睛的注视力。在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下,我终于突破了难关。
从这次练习中,我体会到:“敢”字斗胜了,难就变易了;“怕”字占了上风,就是易也会变成难。要使难变易,关键在于发扬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有了这种革命精神,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难向易转化。
苦练和巧练——在苦练的基础上巧练。过硬的射击技术是练出来的。除了老老实实地练,没有什么别的窍门。开始,我的想法不对头,只想巧练,不想苦练,有时还想些歪点子。比如练无依托射击,我想,要是把枪操在手里,就象绑在柱子上那样稳,该有多好!有了这个想法,我就专门从操枪的姿势上去找窍门。经过多次试验,最后不得不承认失败。这次失败使我吸取了教训,要练好杀敌本领,“非下苦功不可”。为了练臂力,每天练操枪瞄准时,我就在枪尖上吊几个手榴弹,在课余时间练单杠、举重、托砖、举石头,睡觉前在床上做几次伏卧撑,经过一段时间苦练,臂力增大了。可是,每次趴在地上练瞄准时,觉得两个手肘很痛,影响注意力集中。怎么办?这时我又想起毛主席排除万难的教导,决心练手肘。于是,我专门趴到硬地上去练,时间一久,手肘磨出了老茧,不痛了。这样一来,操枪比以前好多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琢磨操枪的姿势,枪就比较稳了。
从这里,我认识到:苦练是巧练的基础,巧练是苦练的提高,只有在苦练的基础上巧练,把苦练和巧练结合起来,技术才能迅速提高。当然,苦练和巧练并不能截然分开,苦练也要动脑子,摸规律,方法才能改进;要做到巧练,也必须苦练,如果没有苦练,再好的要领也不会变为自己的,也生不出巧来。
失败和成功——脑子里要经常有个“变”字。一个射手,那怕是最好的射手,打跑一些子弹,遇到一些挫折,常常是少不了的。问题在于能否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从失败中找教训,变失败为成功。这一点,我是从射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的。
有一次进行特等射手考核,第一个目标是二百五十米远的人头靶,我一枪就给揍下去了。第二个目标是四百米远的半身靶,我连打三枪,它还是立着,直到第四枪才把它揍倒。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对大靶子不在意,没有看到大和小的变化。半身靶比人头靶大,可是半身靶的距离远,大靶就变为小靶了。靶子变了,思想没有跟着变,当然打不上。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在实弹射击中,我就注意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客观条件变,我思想就跟着变,射击方法也跟着变,这样,在后来的四次特等射手考核中,有三次都达到了两发子弹消灭两个目标的要求。
还有一次参加体验射击,目标是四百米远的半身靶,从山沟往山顶上打。我根据仰角射击弹道偏高的特点,修低了瞄准点,第一发未命中,第二发少修了一点,还是脱靶。其他几个同志也没有打中,大家都感到奇怪。为了找到原因,我们就到靶跟前去看弹着点,走到半山腰时,感到有风,越往山顶走风越大。很明显,没有把风估计进去,当然打不好。接受这次教训,以后我就到各种地形上去看草和树枝的摆动情况,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但是风是变化无常的,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时逆时顺,情况相当复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会,才慢慢地摸索到一些掌握风向、风力的方法,这给我以后的射击带来了很大好处。
从这些事例中,我体会到:失败和成功是互相关联,互相转化的。成功中有失败的因素,失败中有成功的因素。这次成功了,下次可能失败,上次失败了,这次又可能成功。要变失败为成功,脑子里就要经常有个“变”字,尽量使自己的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比较有把握地打中目标。
成绩和缺点——思想上要永不满足。我当兵三年多,先后进行过三十四次实弹射击,三十三次优秀,一次良好。其中特等射手考核十七次,都取得合格成绩。在这些成绩面前,自己逐渐滋长了一种满足情绪,感到差不多了。有一次,我参加团里的射击考核,条件是六发子弹消灭两个目标。我三发子弹就消灭了两个目标,高高兴兴地向指导员汇报成绩,指导员表扬了我,又要我好好找一找打跑一发子弹的原因。我一听就不大高兴,心想:这个考核条件够难了,能打上就不错,何况我还节约了三发子弹,怎么还要往高处要求呢?过后,仔细一想,觉得指导员的要求正确。跑一发子弹看来是件小事情,这里面却包含着为战斗胜利负责和为战友生命负责的大问题。子弹是要敌人命的,打跑一发子弹,就等于放走一个敌人。虽然靶场上跑几发子弹是难免的,但是不能让它白跑,要从中找到教训,使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
同时,从对待这一发子弹的态度上,我觉察到自己的毛病,就是在不断取得成绩中,看不见缺点了,自满自足了。其实,成绩是同缺点比较而言的,成绩好不等于没有缺点。我入伍以来就打跑了一百零三发子弹,差不多放跑了一个连的敌人,如果打起仗来,这会给战斗带来多大的损失,这缺点还能说小吗?从这以后,我就比较警惕了,越是有成绩,越是注意自己的缺点。
通过实践,我觉得只有努力学好毛主席著作,用毛主席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作指导,才能使射击技术不断提高。
(新华社二十二日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