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与洪水争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6-19
第5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与洪水争地
蜿蜒的多瑙河经过罗马尼亚西南部的小城市图尔努塞维林以后,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向着低洼地区冲去。汹涌的河水,淹没了河北岸二、三公里到十多公里宽的土地,在沿河造成了一条长达六百公里的水淹地带。
解放后,罗马尼亚党和政府制订和执行了整治多瑙河水淹地的宏伟计划,使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理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按照计划,水淹地带全部得到整治后,国家将增加四十三万公顷耕地(多瑙河三角洲不计在内),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二十二分之一。到一九六五年底为止,已有总数达三十三万公顷的洼地变成了良田。现在,这场与洪水争地、向多瑙河索粮的战斗正在紧张进行中。
不久以前,我们访问了布加勒斯特东南一百多公里的鲍扬努—斯蒂克良努工地。滔滔的多瑙河水到达这个地区时,突然分出一股叉道,向北方奔流而去。工地就在这个叉道口上。这里,每年出现春、夏、秋三次汛期。春汛时,洪峰特大,从上游冲击而下的冰块常常将叉道口堵塞,使鲍扬努—斯蒂克良努地区变成一个白茫茫的湖荡,当地的人传统地把这个地区叫做“冰山”。
一九六三年三月,当“冰山”开始融化时,整治水淹地的工程开始了。一队队的工人开进了工地,先给“冰山”拦腰劈了一剑——沿着多瑙河修筑了一条拦河坝。当时,多瑙河的水位虽然比往年低,但是洼地里积水仍然甚多,道路泥泞,在施工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可是,工人们不怕困难,英勇地投入了战斗。下雨了,他们用芦苇遮盖在简陋的工棚上;严冬到了,他们烧暖机器继续施工。老工人瓦西里向我们介绍当时工人们战胜困难坚持施工的情形后说:“我们工人们了解这个工程的重大意义,再大的困难也不怕。”终于,这条三十二公里长的拦河坝只用了九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在筑坝的同时,还要修建排灌设施和平整土地。其中最艰巨的是修建电力排水站打地基工程。沼泽地带地下水多,先要在水下堵塞水源,然后吸干泥浆,并把混凝土柱子打到九至三十米深处,以加固地基。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努力下,施工中的各种困难都被克服了,工地上传出一个又一个的捷报。
在工地上到处可以见到罗马尼亚工人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方针的鼓舞下,刻苦努力,排除困难的精神。我们看到了许多浑身泥水的工人正在用巨大的机器在泥泞的土地上打地基,许多工人驾驶着机器平整树根虬结、崎岖不平的土地。一位技术人员自豪地对我们说,排灌站的电动机以及其它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工地的许多施工机器也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工人们在这块过去曾被称为“灾难的土地”上完成了巨大的工程,其中包括一条工程量为一百四十万土方的拦河坝、一万九千公顷良田、一个面积为二百三十公顷的养鱼湖、一个电力排灌站、四个排水站、二百零八个水利枢纽站、总长三百五十公里的水渠和十一座桥梁。目前,五个工区中有四个工区的工程已基本完成。今年年底以前,工地的排水系统也将全部竣工。
从一九六三年工程开始以来,工程当局每年都把大量新开垦的土地交给国营农场使用。殷勤好客的工地主任和总工程师陪我们参观了工地。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水泽如今已变成了长满绿油油庄稼的良田。这些从洪水中夺回来的土地连年获得了丰收。现在,每公顷玉米的产量为四、五千公斤,向日葵达二千公斤。工地的排灌设施,不但供工地使用,而且给附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带来了极大的利益。现在,工地的排灌站已承担了给附近农村灌溉一千二百公顷耕地的任务。在鲍扬努—斯蒂克良努工地上,我们看到了罗马尼亚人民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所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我们离开工地的时候,工人们热烈地向我们告别,他们热情地要我们向中国工人兄弟致意,并且祝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发展,祝两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同取得新的成就。
新华社记者
杨穆俊(附图片)
图为鲍扬努—斯蒂克良努工地一角 新华社记者 于 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