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在革命化的大道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6-26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在革命化的大道上
冲破困难胜利前进
在阿尔巴尼亚全国各地革命化运动的高潮中,我们访问了发罗拉列宁水泥厂。
在风景如画的亚得里亚海滨,一片银色的厂房在朝阳下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一踏进这座巨大的水泥厂,第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厂房内外,分外清洁整齐,有条不紊。洁白明亮的厂房周围,一排排新植幼林,一块块碧绿的花圃和草坪,十分美观。这个厂的职工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打破了“水泥厂必脏”的老观念,五年如一日,保持了工厂经常清洁的光荣传统。一九六四年一月,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经参观了这个工厂。他赞扬了这个水泥厂经常保持清洁的好经验,并且指示正在帮助建设石棉管板厂的中国专家,好好学习阿尔巴尼亚同志的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阿尔巴尼亚同志说,这个工厂今春以来,在革命化措施的推动下,比以前更加清洁美观了。
水泥厂厂长埃特赫姆同志指着那隆隆滚动的回转窑、震耳轰鸣的粉碎机、轳轳转动的传送带向我们说:“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企图用封锁和停止援助扼杀我们的工厂。他们对我们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的工厂就得关门’。但是,我们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把它建设得更美丽了。”他告诉我们,当苏联修正主义者背信弃义,在工厂扩建中途撤走专家,并且停止供应工厂生产必需的备件和材料时,水泥厂确实经历过一段困难道路。但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发扬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革命志气,用自己的双手把扩建部分完成了,自力更生地制造了三百多种备件,保证了工厂机器继续运转,使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的阴谋化成了泡影。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全厂职工就立下了把工厂建设得清洁美丽的夙愿,并且胜利地实现了。而今天,不仅水泥厂的生产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在它的旁边又建立起一座附属于这个厂的崭新的石棉管板厂。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经过就地加工,制成石棉管和石棉板等珍贵的建筑材料。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所采取的一系列革命化措施,在全厂职工中激起的革命热情,象春潮一样汹涌澎湃。他们提出了一项宏伟的任务: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年),超额生产三万九千吨水泥,这差不多等于水泥厂半年的生产任务。而石棉管板厂的职工提出,把原在一九六八年实现年产四十万平方米石棉板和十五万米石棉管的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此外,为了响应党提出的自力更生、大力发展农牧业、争取粮食自给的号召,四十多名家在农村的工人返回了农业生产第一线。
群众路线遍地开花
在减少人力八分之一的情况下,怎样实现这项宏伟的保证呢?这个问题在全厂职工中热烈地展开讨论。大会,小会,挖潜力,想办法,一个群众性的提倡议运动在全厂各个车间、工段进行着。全厂职工热火朝天地争论,辩论着。在很短时间里就涌现了五百二十多项建议,有二百七十项可以立即行之有效,并且马上定出了贯彻方案。
群众发动起来了,群众积极性的鲜花在全厂遍地开放。回转窑工长阿里夫·赫巴和他的同伴在讨论,能不能再提高两座回转窑焙烧水泥半成品——熟料的生产能力。现在两座窑的生产能力经过一再提高,已经分别达到了每小时六点四吨和六点三五吨。是不是没有潜力可挖了呢?在讨论中窑工弗尼提出了一项创议:提高窑温,降低生料湿度以提高回转窑的生产能力。于是阿里夫和弗尼立即去找生料工段工长塔尔塔里,一起研究,共同提出了一项建议:在石灰石粉和粘土加水搅拌,制成生料的过程中,把生料湿度从百分之四十五降低到百分之四十。阿里夫和弗尼还建议改变回转窑内加热焙烧生料的链锁的配置以提高窑温。这两项倡议使回转窑的生产能力可以提高百分之五,也就是说,两座窑每小时能多生产三百九十公斤熟料,而一年就可增产熟料二千多吨。提出来就干,这两项建议在三月份都已经实现了。
是不是可以缩短回转窑的维修时间?机修工人们也在这个生产水泥的最关键的部分上打主意。回转窑每年要进行一次中修和四次小修。中修一次需时二十天,小修一次需时七天。这样,回转窑每年要停工维修四十八天之久。机修工人经过讨论,提议把中修时间缩短两天,小修时间缩短一天,让回转窑多为人民服务六天。六天,这意味一年多生产一千八百吨熟料!二月下旬,机修工们面临着是否能兑现自己诺言的考验。他们经过事先充分讨论,合理分工,细致准备,结果,第一座窑的小修只用了五天,而三月末,第二座窑的小修才用了四天半。
为了使石棉管板厂提前一年达到设备生产能力的关键是提前实现两班制。然而这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培养工人。于是几十名年青女工被召来了,保教保学的保证提出来了。老工人手把手教女工们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工程师和技术员则发扬革命精神,为学徒工义务教课,保证帮助她们成为有业务知识的工人。我们参观中看到,一群群女工虽然只经过短期学习,已经在独立地熟练地进行操作。
革命精神结成硕果
党提出的“以革命精神去劳动和生活”的号召在发罗拉列宁水泥厂掀起了一个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潮。在水泥厂的车间和工段悬着醒目的标语:“不完成任务不离开岗位!”这就是全厂职工对党的号召的回答。
一个阴雨天,机修工们已经换好衣服,撑起雨伞,准备回家。这时,机修组长伊利阿·穆奇突然得到通知:传送带断了,必须立即修复。这位劳动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他的三个组员立即拿起工具,奔到现场,换上了备带,开始了修理。有人劝他们,断带留到明天再修,但是他们毅然回答说:“不!我们一定要把它修好。”当他们把断带修好时,抬头一看,东方已经映照着红彤彤的曙光,朝阳正在徐徐升起,又到了他们的新的一班。工厂领导让他们回家休息,但是他们又坚决地回答说:“不!我们的任务一定要由我们来完成!”这个先进机修组坚持战斗了四班,三十六小时,实现了自己的保证。
埃特赫姆同志告诉我们,这仅仅是无数类似事迹中的一个例子。现在在水泥厂中只有“超产”这个词,没有完不成任务而离开岗位的人。
“革命化”这个词在列宁水泥厂职工的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动力。在它的推动下职工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在起着变化。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工人主动提出取消加班费,主动找工作做;工程师自动不要业余教课津贴,争取把自己的技术知识早日传授给新工人。二十名行政干部自愿走上了生产岗位,大鼓革命干劲,仅仅在两个月期间就掌握了生产技术,现在已经能独立工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石棉管板厂的职工星期天自动地来到工厂,维修设备,调换零件,以保证平常机器不停止转动。在革命精神的支持下,管板厂的职工研究用玻璃丝和人造棉代替石棉以减少进口。他们经过数十次失败,终于取得了最后成功。
在发罗拉列宁水泥厂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蓬蓬勃勃的革命气象中,我们看到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坚持发扬不断革命精神,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而采取的一系列革命化措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