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4阅读
  • 0回复

胜利的第一步 看了“红旗歌”以后的几点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5-10
第4版()
专栏:

胜利的第一步
看了“红旗歌”以后的几点感想
何家槐
“红旗歌”的演出,解决了很多问题,证明了很多真理,我认为这是文艺创作上的一个不小的胜利,一个初步“写工人”的成功。
我是来解放区不久的人,因此,看了“红旗歌”以后,感想也比较多些。我以为只有在这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地区和时代,才有产生象“红旗歌”这一类剧本和上演这一种戏的条件。因为在解放区,不但毫无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阻难,而且,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们,都有和工农兵结合的充分自由。如果光是有创作、出版和演出的自由,而没有充分的机会给文艺戏剧工作者下乡、入伍或进工厂的机会,那还是不可能创造出为工农兵和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优秀作品。
这次“红旗歌”的创作和演出,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完全是因为参与其事的同志们,能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以满腔的热忱,以眼睛向下的决心,参加了大兴纱厂的职工会、党、团,以及其他的实际工作,除了诚心诚意地为工人服务以外,还很虚心地向工人学习,向工人中的积极分子和领导干部们学习,不断的讨论和修改,充分发挥了当群众小学生的精神,因此他们确能和工友们打破一切隔膜,建立了亲如手足的关系,把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工友们的思想情绪打成了一片,不然他们怎能体验工友们阶级觉悟的提高和劳动热情的高涨,又怎能如此逼真地表现工厂变革过程中的复杂斗争及其丰富生动的内容呢?如果他们虽在工厂中,而目的只是为了搜集材料,并不参加实际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那纵然也同样能搜集到一些写作的材料,但所见所闻必然有限,体验也必然不会深刻。其次,如果在创作和排演的过程中,没有各方面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创作的精神和力量,那成绩也必然不能如此辉煌。在新从国统区来的朋友们中,似乎至今还有抱着单纯搜集材料的态度和不相信集体创作的观念,或者在口头上和表面上虽则承认不该再抱单纯搜集材料的态度和不该再不相信集体创作确是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但在实际上和行动上却仍然有意无意地保持着旧观点和固执着旧态度的人,我想这次“红旗歌”的演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启示。
“红旗歌”的政治性很强,思想内容很丰富,是一个很富于教育价值的戏。可是,这不但没有妨碍到它的艺术性,减低它的艺术价值,而且,反而因此提高了它的艺术水平。对于工人群众们在解放后的进步转变,对于“落后”工人与进步工人,民主管理与官僚主义管理,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对于整个工厂的改革发展,都是用了马列主义的观点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处理的。这儿没有抽象的公式,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干燥无味软弱无力的口号标语。故事是生动的,语言是工人的语言,人物性格也是工人的性格,可算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作品。
当然,由于时间的短促,由于初次的尝试,这作品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人物的刻划上、马芬姐、肖美姑、大梅、小豆豆、和万国英的性格虽然很鲜明、很凸出;但金芳、月香、美兰、彭管理员和刘组长等,却似乎还刻划得不大够,还缺少性格。但在全剧中,这些人物全很重要,特别是金芳和彭管理员,应该赋以更多的血肉。又如在全剧中男工虽则出现了不止一次,但仿佛全是可有可无,犹如旧剧中的跑龙套,完全是凑凑数的人物;我看这样处理似乎有背于现实,因为在纱厂中既然有男工,那不论人数是多是少,所做的工作是否重要,在这样从旧到新的变革过程中,当然有他们的一定作用,决不致完全是些衬托女工们的陪客。有些朋友以为马芬姐和肖梅姑从落后变成进步,从消极变成积极,万助理员的管理方法从官僚主义转变到民主作风,似乎还不够自然,转变过程似乎还嫌不充分,甚至有从概念出发和由作者任意处理的缺陷。我个人却并不赞成这种看法,因为我觉得工人的觉悟和转变,由于他们的阶级特性和集体生活,在热情的团结互助和积极的教育启发之下,是确实能够这样迅速而有所转变的(如果写小资产阶级的改造,那又是另一回事),这并不足奇。
“红旗歌”确是第一个表现解放区工人改造过程的好戏,这一步跨得非常成功。这个戏的情调很和谐,它的本身仿佛就是一首歌、一首诗。在看完以后,我的心里充满着钦佩和兴奋,感到无比的激动,因此忘了自己的浅陋,写下这篇拉杂无章的短文,以祝贺这光荣的收获和胜利的第一步。
四月六日,于西河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