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红色军马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10-15
第2版()
专栏:

红色军马场
军后 时思
在九顶山脚下海北坪的荒草坝上,有一座“革命的大熔炉”——“红色的军马场”。这就是驻守在祖国云南边疆某部自办的军马场。
在这里,一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自己动手开垦出来广阔的牧场,为国家培育出来一批批善驮和善走山路的骡马。
四年前,从部队调来三个干部和八个战士,背着自己的行李,牵着八匹母马,来到苍山脚下,凭着自己的双手,迅速建成了一个简易的军马场。这年秋天,他们从苍山脚下迁到海北坪扩建军马场。这里只有一座炮楼和三间破房。当夜,他们把母马安置在附近的破庙里,干部们围着篝火,一面照料牲口,一面开支委会。决议:根据毛主席的自力更生,勤俭建军的教导,向山要木料,向地要土坯,自己动手建设军马场。
深冬季节,天寒地冻。场长张家龙肩扛大斧,带领一批战士,上山扎营备料。伐木艰苦,运料更难。在一个个困难面前,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克服困难的教导以后,情绪高涨。战士们说:“任何人间的困难,只要有了革命的人,都是可以克服的。”山上没有道路,他们动手修造;树大难抬,就发挥“铁肩膀”的威力。他们跳进齐腰深的河沟里,破冰流放木料。经过多少个日夜的辛勤劳动,终于在这荒芜的草坝上,因陋就简地建成了上百间马厩和宿舍。
军马场党的组织在讨论建场规划时,曾经出现了两种办场思想的斗争。有人主张大办,认为“搞‘小磨油’,没多大油星。”他们说办大马场,干起来轰轰烈烈,成效也显眼。另一些同志说:“办场要坚持勤俭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军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光荣传统,使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真正在马场扎根。”“我们要走的,正是毛主席指出的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现在一点一点做,长期坚持,就是朝着共产主义走。这是桩顶天大事,油星最大,它会向全世界发出共产主义的芬芳。”经过辩论,原来不看条件主张办大场的人,认识到自己的想法脱离政治,只看物质成果,这就完全违背了毛主席指引的方向。他们说:繁殖骡马是为了战备,但根本的战备是用毛泽东思想建场。
这个军马场的人员,是不固定的,隔一段时间,就从基层抽换一些干部战士来参加工作。他们一到马场,常常碰到一个个难题。有一个医师助理,初到这里,住在第三层炮楼上。这个炮楼长期失修,加上当地风沙很大,晚上点不着灯,衣被也很快脏了,因此他不安心工作。一部分战士给亲友写信,信封从不写“军马场”三字,认为这个工作不光彩。
新人员反映出的问题,引起了党组织的重视,决定把培养革命化的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每当新人员来到之后,他们总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并围绕着“革命工作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问题,进行辩论。
这样,一批批新来的干部、战士,划清了新旧思想的界线。医师助理唐思云不仅为场里人员积极治病,还为贫下中农治好不少疑难病症。群众说:他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战士。大学生程海申,反复学习了《为人民服务》,首先清除了自己思想上的大学生
“包袱”,认识到一个贫农家庭的子弟,能读完人民的大学,是党和毛主席哺育培养的结果;知识是劳动人民给的,要完完全全用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他言行一致,说了就干,不怕脏,不怕累,积极检查母马发情,掌握配种火候,决心为革命掏一辈子马粪,当一个配种员。程海申经过两年多的锻炼,今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一次,三号母马产驹不久病死了。“孤儿马”吃不上奶到处乱跑。有人对能否养活这只“孤儿马”没有信心。时刻牢记着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的饲养员王耀藩,主动请求负责饲养。他到别的母马那儿挤回奶汁,装在奶瓶里,把“孤儿马”抱在怀里,一口一口地喂。有时挤不到奶,他就搅面糊喂。白天牵着去放牧,夜里几次起来照料。王耀藩渐渐地瘦下来了,人们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体,他说:“过去我给地主放马,挨打受气;现在是为革命养马,再苦再累,心里都痛快。”这匹“孤儿马”终于长大了。去年十一月,王耀藩亲自把它送上汽车时,大家高兴地说:“‘孤儿马’参军了,老王又给部队增加了一分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力量。”像王耀藩这样爱马的事,全场已成风尚。
这个军马场已有四年多的历史了。现在,全场同志,无论干部和战士都称赞这个军马场“是一个红色的军马场,是一座红色的大熔炉,是一座培养共产主义战士的大学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