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谈改革旧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5-14
第4版()
专栏:旧剧研讨

谈改革旧剧
秦兆阳
编者按:改革旧剧,并从中推陈出新,这是当前文艺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接连发表了梦庚同志的“如何改革旧剧?”及秦兆阳同志这篇“谈改革旧剧”。两者的论点完全不同:前者认为平剧不但可以改革,而且可以演新内容的戏,可以“为现实政治任务服务”。石家庄平剧院排演了十来个新历史戏,都得到好的效果。后者,以为平剧“在形式上公式化到了凝固化的程度”,“难以改造”!为了进一步研究改革旧剧的方针、方法、步骤,迅速开展这一工作,达成推陈出新的目的,希望文艺界同志(特别对戏剧、对改造民间艺术有研究、有兴致的文艺工作者。)热烈地参加这个争论。
一、从旧艺术的发展规律说起
在封建社会里,一切艺术形式最初大都是发生于民间的,这是无人否认的事实。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里的人民(主要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与小市民)并非生来就是自觉的革命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有反封建的自发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小生产者,是个体经济和私有制度的拥护者;这样,他们自身就又有被贵族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思想基础,这是他们阶级属性上的矛盾。
这种情形反映在旧民间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也是同样的。所谓旧的民间艺术,其本身就有两重性:第一方面,是反映被压迫者的生活和思想的,这里面又有两种成份,一种是健康的成份,表现了自己的痛苦和反抗情绪;另一种是不健康的成份,表现了宿命观念、因果报应、神佛清官的救苦救难,及“小民”的自卑观念等;这一方面的艺术不管它健康或不健康的,在形式上都比较生动活泼,有实生活感。第二方面则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歌颂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其人格的,多取材于统治阶级的历史典籍与人物传说中,是旧民间艺术中最不好的部分,其在形式上,由于是反映人民所不熟习的生活和人物,是偶像化了的人物,所以非常的形式主义和公式化。
这后一方面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多半是有受过相当封建教育的旧艺人和落魄文人参加的,这种人一方面与下层人民有密切的联系,懂得他们的爱好和趣味,一方面多是地主贵族们的帮闲者,甘心替他们作宣传工具,所以他们弄出来的东西往往能够“雅俗共赏”。这种人还有他们自己特别爱好的题材——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在旧民间艺术中占很大数量。这类人的思想趣味和真正农民、手工业者、小市民的思想趣味渗和在一起,就更使得民间艺术不是那么单纯了。
这就是旧民间艺术中的矛盾存在。这种矛盾使得统治阶级有了占有、享受、和利用并改造民间艺术的基础,他们去掉其中反映人民生活的健康的部份,而加强歌颂统治阶级和不健康的部份,以麻醉人民娱乐自己。同时民间艺人们为了生活和艺术的出路问题,受统治阶级的豢养,迎合其爱好,尽量的歌颂他们,尽量的使他们的剧中人物偶像化,并尽量的把艺术形式公式化,以至做到凝固到难以改造的地步。这种反动的公式化的艺术又反转来影响其他新发生和正发展着的民间艺术,使其在内容上带有毒素,并在形式上公式化,同时也受新兴民间艺术的影响,而更加向前发展或没落。这就是封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的、队级斗争的规律。
二、应以改造地方戏为主
根据以上所说的规律去考查旧剧,就可以发现,越是带原始性的地方土戏,就越是比较健康、生动活泼、有实生活感、公式化程度小、较宜于表现新的现实生活,易于改造。反之,越是较“高级”的戏剧如平剧,就越是内容反动、不健康、公式化程度高,只适合于表现旧的历史题材和历史上偶像化了的上层人物,很难以改造。这是改造旧形式应以改造地方戏为主的头一个理由。
其次,就两者对观众的影响来说:平剧发迹于天子脚下的北京城,由于当时的宫庭贵族(满洲人)和军阀官僚商贾等人物的文化程度和欣赏趣味并不太高,所以它一开始成长就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贵族戏剧较为通俗、较能普及,所以它能代替了昆曲的地位,而与各种民间戏剧进行斗争。但是由于它究竟带有贵族艺术的特点——在内容上脱离人民的实生活,在形式上公式化到了凝固化的程度,所以它的普及性还是有一定限度。直到今天,平剧的流行地区主要的仍只能是黄河以北和长江流域的大城市,长江以南的大城市里则很少有它的踪迹。在它所能流行的大城市里,观众也大都是占人口少数的有闲阶级,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时间和经济上的条件,至于广大贫民和劳动者,是很少有捧名角的资格的。说到乡村,它的普及性就更差了。乡村中唱戏多半是在新年和庙会时节,主持写戏的人大都是豪绅地主,他们得风气之先,爱看平剧,平剧就靠了这些主人的力量去征服农民和手工业者,但至今几十年之久,却收效不大。在黄河以南的广大乡村里,平剧几乎是毫无地位的。在黄河以北,也只有在北平周围的少数省份内比较流行,而且也只有一部份中农以上成份比较游闲的农民和小商人爱看。并且,无论是在城市或乡村,它主要的是以其形式来吸引观众,剧情内容则已变成为形式的附属品了。
由此可知,全国各种地方戏占有观众的总量,是要比平剧大得多。而且这些地方戏不光是以其形式吸引观众,并以其生动的剧情内容感动观众。它在曲调上接近农民的高亢愤激和悲凉的感情,在舞蹈动作上接近农民的日常动作,能使观众喜怒哀乐应节而生,在唱土戏的戏场里不难看见观众们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流泪,但在平剧剧院里,即或是唱的悲剧,观众也只是击节赞赏,感情上却无动于中。因此,为观众着想也应以改造地方戏为主。
也许有人以为平剧的艺术性较高,我们改造旧形式接受旧遣产如从较高级的平剧着手,不是更为有利吗?但如果根据旧艺术的发展规律去想,就可以知道平剧是由昆曲转化而来,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比地方戏难懂。它有地方戏中最公式化的部份,却没有地方戏中最适合于民众口味、最宜于表现人民生活的部分,因此如果主要先从平剧着手去改造旧戏,去创造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新歌剧形式,就会困难百出,无从着手。反之,如果主要的先从改造地方戏着手去改造旧剧,批判地吸收其中健康的部分,待得到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以后,不但地方戏得以改造,而且也就可以进一步改造平剧了,就不会碰到象现在所碰到的这许多困难了。
三、写历史剧问题
在今天,一方面是平剧的大老板封建阶级正在被消灭,一方面是新的人民生活需要新的戏剧艺术,所以平剧将逐渐没落下去,这就不光使得某些新的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接受平剧遗产使它脱胎换骨的呼声,并且使得不少的旧平剧艺人发出了革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平剧形式不适合于表现新的人民生活,所以就又同时发出了多写历史剧的呼声。
接受旧遗产的工作本来是应该从多方面去进行的,所以用平剧形式写一些历史剧也是可以的。但由于平剧形式比较凝固,只最适合于表现历史上偶像化的人物,所以用新的历史观点去写历史剧也会发生严重的困难,这种困难使我们今天在改造平剧的工作上尚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以为:在新的时代中,平剧的没落既是必然的,也就无可惋惜和无法挽回。
另外,就整个文艺运动来说,新的比旧的更为重要,群众基础也更大,改造旧剧和写历史剧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生活内容的歌剧,这应该是歌剧运动中的主流。在创造新歌剧中来接受旧遗产,有时比从改造旧形式出发去改造旧形式更为自由,收效也更大,实际上我们也已经在这方面收到了更大的成绩,创造了秧歌剧形式和不少大型的新歌剧,并已在群众中有了深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