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洪泽湖中的民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09-10
第2版()
专栏:

  洪泽湖中的民兵
林丁
洪泽湖位于苏皖边区腹心的泗阳、盱眙、淮县、泗县之间,面积约一百方公里,人口约四五万。
湖上以打鸭雁为生的人统称“枪帮”,是渔民中的一种主要副业。“枪帮”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渔民为反抗苛政而自卫的一种组织。一说,远在唐朝,洪泽湖上就有了鸭枪队;但已没有确证来考据了。
打鸭枪所用的小船叫“枪溜子”,是一种七八尺长二尺多宽的小划子,船上只能蹲一两个人。如果再放上一对一百五六十斤重的鸭枪,就只能蹲一个人了。一对鸭枪放在溜子头,打枪的人下身在水中,上身伏在溜子尾部。枪上没有瞄准,全在枪手的技巧。如果说“网帮”的技巧在撒网,那么打鸭枪的技巧在使用溜子上。因为抢在溜子上面可以随着目标的高低左右而将溜子抬、压、转磨,使对准目标。他的标尺准星,全凭自己的两手标准。技术最好的帮中称为“火头”或“线手”。现在湖上新四军干部中的王大明、刘树林等都是过去有名的线手。
鸭枪有大小两种,大的每枝重八十斤,小的重五十斤。它所用的弹药是铁弹(大的如枣,小的如豆)和硝石。有效射程在四丈左右,威力很大。如果去打鬼子的汽油划子,弹入口处很小,出口处就是碗大的洞,使日本鬼子非常头痛,始终没有研究出是什么“炮”。
由于他们终年出没于湖中,常年打鸭生活的锻炼,使他们打枪特别熟练而准确。他们生产的对象是凫(湖上称野鸭)、大雁子、鹅等。成子湖的草丛中,鸭塘密集,成为打鸭的最好地带。有二分之一的鸭枪集中于此,打鸭期从八月开始,湖上流行着“八月十五雁门开,大雁头上带霜来”的谚语。严寒的冬天,是他们生产的黄金时代。雪夜中,他们成群结队,穿上高达胸部的牛皮衣,头上戴着白布,划着枪溜子悄悄出动(如结冰就在冰上推着前进)。快近目标时,都下水了。慢慢推着小溜子前进,距离目标近时,他们中间有经验的“火头”就喊“加火”(拿弹火的蒲棒),“对好”!(即瞄准)、“打”!喊出“打”字才是动令,鸭枪齐发,鸭雁随声而落,于是一齐将溜子磨转船头向后(恐火药没有射完而伤了人)。原来鸭雁在听到预令时即起飞,但在飞前经过“九蹬十八飞”(即在水面上蹬九下拍十八次),所以很容易打中。猎获的鸭雁,平均分配,没发枪的人出些火药。他们很讲义气,所以又叫“义气帮”。
民国三十年十一月七日,在成子湖天台口举行了全湖鸭枪大检阅,鸭枪浩浩荡荡摆了三里水程的行列,并做了各种演习,隆隆的枪声沸腾于湖上。从那时起,散漫的枪帮开始组织起来,成立了湖上自卫队。
民国三十年,全湖有六七百枝鸭枪。三十三年,全湖即有七千多支鸭枪。现在湖上的自卫军,已经编成基干队,又叫鸭枪中队或大枪队。在平时,他们靠打鸭雁为生,并且保护湖里的菱、茨、荷等湖产。战时都站岗放哨,担任湖上的战斗警戒,成为湖上的主要自卫力量。去年夏天,盱眙的敌人投降前,两个鸭枪中队配合新四军四个连,封锁淮河三个月。在玉猴滩给了敌人以非常大的打击。
现在,全湖有×个大队,××个中队,归民兵支队部领导。过去最受陆上地主欺凌剥削的渔民,在民主政府保护下,已经翻了身,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抗战胜利以来,洪泽湖风平浪静,每日的商船穿梭似的来往,民主政府颁布了保护渔民和商业的政策,这里俨然是一个繁荣的水上市场了。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枪声,终于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了保卫家乡,湖上的游击队又纷纷活动起来。他们在每个咀头、河口、草丛中放哨。那怕是深夜,也会有“停船”的吼声发出。那是在盘查来路不明的船只。
“动员起来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在这儿得到行动的响应:“为了保卫既得的利益,我们要同反动派拚到底!蒋介石从他美国干爹手里领来了火箭炮,但是咱们这里有土火箭炮;管叫你们活的来,死的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