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3阅读
  • 0回复

经济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5-19
第4版()
专栏:

  经济名词解释
日新
通货膨胀是流通货币的数量超过了社会通货需要量的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的货币大部以硬币为主,所以除了财政紊乱的国家常常发生这种情况,以及某些国家常为刺戟生产偶尔增加发行数字之外,通货膨胀的事情并不太多。但从大战开始以后,由于战时开支的浩繁,各国大都以增发纸币来应付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就成了各国普遍的现象。第一次大战中德国的马克、俄国的卢布即其最显著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经济条件优越如美国也不免增加发行,在中国国民党的滥发法币和金元券尤为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因货币贬值形成对内的物价上涨和对外的汇价跌落,使国民经济关系特别是支付关系陷于混乱,而社会的所得分配关系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战争情况的国度中,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通货紧缩 流通货币缩小,和通货膨胀是完全相反的现象。在经济的社会的影响上也和通货膨胀相反,形成物价的跌落;对金融资本家、债权者、薪金生活者虽有利,但对产业资本家则不利。如过度紧缩,则容易引起产业萎退经济恐慌,演变为减薪失业等情形。实行通货紧缩的原因一般地是为了挽救因通货膨胀而生的种种恶果,所以这个政策大抵是消极的被动的作为善后政策来用的。大战后各国都实行过紧缩性的货币改革,但除了苏联得到预期的成绩之外,其他国家成功的很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