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对“种斯字棉诀窍”的补充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5-20
第2版()
专栏:

  对“种斯字棉诀窍”的补充意见
看到人民日报发表的“种斯字棉的诀窍”,(见五月十三日本报二版)陈笃之同志总结他的经验,介绍大家,这是很好的。不过我们还有下列的意见补充:
一、决定棉花产量高低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水利、地肥、劳力、和品种,根据陈同志所说的情形,我们相信他的棉田,一定具有灌溉方便、地力肥沃、劳力充足的条件,因之每亩的生产量,高达三百几十斤;这不单纯是由疏植、摘腿、打尖、打叶等技术或诀窃所生的效果。
二、在水利方便、地力肥沃、劳力充足的条件下,种植良种美棉,因为棉株可充分发育,所以相当程度的疏植是合理的。正因为疏植和棉株发育充分,因之摘腿、打尖、打叶也就成为必要和有效的工作。陈同志的诀窍,是和科学理论相符合的。不过行株距究竟以多少为最适宜?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决定,不能一概而论;同时摘腿打尖打叶,也要以各种不同方法,并和不摘腿打尖打叶的作比较,才能知道效果的大小。
三、经过日寇蒋匪的长期摧残掠夺,华北棉区普遍的缺乏肥料和劳力,水利条件也很差,一般棉田的产量,平均每亩不到一百斤籽棉。如陈同志所说的棉田,实在是少数。因此这经验必须灵活运用。因多数棉田地力不足,如果每亩株数在二千五百棵以下,就有减少产量的危险。同时在棉株发育正常,雨水不太多的年份,摘腿、打尖、打叶等,对于斯字棉,都不是必要的工作,往往多费人工,徒劳无益,甚至反有损害。各地的棉花是不是要打尖打叶,也应该根据棉花的生育是否太旺,作合理的抉择,不能认为普遍有效而机械搬运这一诀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