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兴”什么阶级之“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7-05-26
第8版()
专栏:

“兴”什么阶级之“学”
闻宜炳
毛主席说:“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
武训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他用从农民身上榨取来的钱所办的学校,完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员是进士、举人和拔贡,教的是四书、五经、八股文。学生是地主、富农、商人的子弟。后来为了满足商人们的要求,勉强办了几年“蒙班”,上学的也多是富户。
电影《武训传》却把这样的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权、保护封建剥削的生产关系的“义学”捧上了天,这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并不奇怪,中国的赫鲁晓夫正是这种“兴学”的积极倡议者,只不过他鼓吹的是资产阶级文化还加上孔孟之道而已。
中国的赫鲁晓夫,一再吹嘘资本主义国家的“勤工俭学”制度如何如何好,他还把蒋匪帮的《中央日报》刊载的美国杂志上鼓吹美国大学“半工半读”的反动宣传文章,亲自批发有关单位在中国“试办”。他又极力宣扬资本主义“双轨制”的所谓“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他看来,“西欧英、法、美……等的经验”,“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上是有很大成绩的”,应当照办下去,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攻圣贤书”,“学习我国历代圣贤优美的对我们有用的遗教”。他要把中国人民“提高”到哪里去呢?
中国的赫鲁晓夫妄图培养一种“新的人”,这种人“和工人不一样,和农民不一样”,他们是未来的“厂长、党委书记、市长、县长等等”。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劳动者就是创造历史的工人、农民。中国的赫鲁晓夫企图通过资产阶级的“兴学”办法,培养出修正主义的苗子,为其复辟资本主义奠定社会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