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介绍“新儿女英雄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5-25
第4版()
专栏:

  介绍“新儿女英雄传”
王亚平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化北,华北广大的农民,艰苦而英勇地做了对敌斗争。那些没有文化、没有武器、在封建地主剥削压迫下的农民,受了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教育、培养,得到了改造。实行了减租减息,提高了政治认识,学习了文化,不断地夺取敌伪的武器,武装了自己。组成武装游击部队,开辟了广大的解放区,打垮敌人百千次地进攻,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些,在共产党教育下的儿女,都变成了新人物、新英雄,并担任着党的重要工作。这部“新儿女英雄传”正是在这种伟大时代下产生出来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共分二十回,是从一九三七年写到一九四五年——八年抗日战争中的农民英勇斗争故事,是有它光辉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冀中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实际参加了那个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在这个群众翻身斗争的洪流里,作者自己和广大的农民同样得到了锻炼与改造。运用毛泽东的文艺、政策、理论、思想、方法,长期地通过了采访、调查,作者熟悉了当时党的领导人物,如何坚决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政策、路线,那些农民群众如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成长、壮大、以及在这个成长、壮大,艰苦斗争的过程中,思想、情感、生活有了哪些变化,这变化的本质又是什么东西。从反映到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中,显示出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斗争走向胜利分不开的一段伟大历史事件的记载。
这部作品的创作,从搜集材料,到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故事的穿插结构,运用群众的语言去表现、改写,到最后的定稿,是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足见作者对于这个历史性的题材是严肃地经过了多次的思考,抱着无限的对“为群众服务”的艺术底忠贞与热忱。写成之后,又当着那些曾为革命奋斗流血开辟解放区的干部和群众一节一节地做了朗读,经群众提了意见,认真地修改了又修改,直到群众要求和作者对艺术的创作标准接近了的时候,才算成了定稿。
全书的故事,是从“牛大水二十一了,还没娶媳妇。”抗战开始写起的。以下紧接着介绍了正面的人物杨小梅、黑老蔡;和地主恶霸反派人物申耀宗、何世雄、张金龙等。作者的笔很快地使斗争场面展开了,一边是以何世雄为首的封建地主统治势力,依靠了敌人残酷地压迫老百姓,一边是“本来他是铁匠,暗里在了共产党”的黑老蔡等,领导着这一群农民进行了翻身自卫不屈不挠的斗争。
随着斗争的展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冀中白洋淀一带组织了农民游击队。那些热爱土地、家园、受不过敌伪烧、杀、奸淫的农夫、农妇,都拿起土枪、大刀参加了游击队。于是双喜、秀女、田英、程平、高屯儿、牛小水、老排长、陈大姐、………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淳朴、诚实、聪明、勇敢的中华民族的儿女,经过了受训、学习,提高了阶级觉悟,形成一个钢铁般的组织力量。而何世雄等,也更多地收买了一些地痞、流氓如何狗皮、李六子等依靠着敌人,在那一带逞凶作恶。
故事逐渐的展开,黑老蔡领导着牛大水、高屯儿、双喜儿、杨小梅等和广大的当地群众坚持着对敌斗争。他们粉碎了敌伪的毒计,在水上、在农村、在野地里、在明里、暗里打击敌人。敌人在各村镇按了碉堡、岗楼,实行残酷的大扫荡,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躲在庄家棵里,几天几夜地睡在冰上,多少优秀的党员、干部、群众流了“最后一滴血”牺牲了。有的群众起了恐慌,象杨小梅那样的干部,也想到跳井寻死,怀疑“抗战怎未能胜利啊!”结果,终于在党的领导、爱护下,渡过了种种艰苦的斗争,重复坚定起来。接着,更进一步深入地联系了群众,打进敌伪的圈子,订计、“探虎穴”,拿下了岗楼,攻破了碉堡,争取了伪军,战败顽恶的盘据在人民头上的敌人,实行“大反攻”,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小说的创作来说,这是一部较大的作品。笔者读了这部作品,觉得在文艺写作上,提供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个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应该怎样认识历史的变革,深入工农兵群众甘心向他们学习;如何做到具体地和工农兵群众结合,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情感、把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加工成文学艺术。从文艺创作的目的性上来看,我们怎样用大力完成“一切人民群众的斗争必须歌颂之”,进而达到“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文艺的功利主义”?因此,希望这部作品,能唤起文艺界和读者的注意,通过作品的研究,把我们的创作更提高一步,我想对作者、读者都有很大的裨益!
一九四九,五,廿二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