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7-10-23
第4版()
专栏:

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我留苏学生痛斥肖洛霍夫时  间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日地  点 苏联某高等学校考试题目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它对苏联文学发
展的意义我国留学生: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英勇的苏联人民在全世界人民面
前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不屈,前赴后继
地战斗着,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那样的
英雄,终于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自己的祖国,大大地帮助
了东欧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苏联人民为这一伟大的胜利感到无限的骄傲。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也经历了这一伟大的
战争。在肖洛霍夫的笔下,他是一个被歌颂的英雄。现在让我们
来看一看在这一伟大的战争中索科洛夫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有些什么感受?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肖洛霍夫想说些什么?
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中,索科洛夫失去了父亲和兄弟,孤独地
生活着。结婚给他带来了幸福,他建立了家庭,有了可爱的妻子,
后来又有了儿子和女儿,他特别为儿子的聪明而自豪。可是卫国
战争夺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毁灭了他的幸福家庭,只剩下了孤
独的一个人,他是多么痛苦!作者在叙述和索科洛夫相遇的情景
时,特别细细致致地描写了索科洛夫的一双眼睛,那是一双充满
痛苦、可怜、失望的眼睛。
作者十分同情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且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
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是谁破坏了索科洛夫的幸福?怎样才能保
住索科洛夫的幸福?答案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的意思是:卫国战
争破坏了索科洛夫的幸福,如果不是卫国战争,索科洛夫决不会
弄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他将是一个十分幸福的人。因此,保住索
科洛夫幸福的办法就是不要卫国战争,应该反对卫国战争——这
就是肖洛霍夫的思想。苏修教师:什么?肖洛霍夫反对卫国战争?我留学生:是的,顺便提一下,在电影《一个人的遭遇》里,有许多
昏暗可怕的镜头。无论是小说,或是电影,作者极力想说明卫国
战争的可怕,而我们知道伟大的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马列主
义告诉我们,这种正义战争是人民所需要的;应该反对的只是那
些掠夺性的、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肖洛霍夫反对象卫国战争这
样的战争,这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正义的战争。苏修教师:难道苏
联人民需要八百万人的牺牲吗?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是要
知道,卫国战争给苏联人民没有带来别的,只有八百万人的牺牲
——几乎大家都失去一个亲人。我留学生:我所接触到的苏联朋
友们,在谈起卫国战争时,完全不象你所说的那样,认为只有八
百万人的牺牲。他们骄傲地认为,正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才赢得了苏维埃祖国的独立,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极大地推动了
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完全歪曲了苏联共产党员的形象。小说里
唯一的共产党员根本没有一点共产党员的气味,而是一个十足的
怕死鬼。苏修教师:是怕死鬼?我留学生:是的,只要看看这样一段情节就够了,在俘虏营里,叛徒
发现了共产党员。
叛徒说:“我要把你出卖给德国人。”
共产党员:“同志,我请你不要出卖我。……”
叛徒:“我不是你的同志,你的同志在后方。”
为了自己不被出卖,竟称叛徒为同志,并可耻地向叛徒请求,
这难道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吗?这和卓娅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
处?这是对苏联共产党人的诬蔑。苏修教师:这个共产党员不是后来把叛徒杀死了吗?我留学生:杀死了!苏修教师:难道这不是英雄主义吗?我留学生:应该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杀死那个叛徒,然后
才能判断这是不是英雄主义。叛徒决心要出卖他,在这样的情况
下,他知道再请求也没有用了,所以他有了杀死他的念头。但叛
徒如果答应不出卖他呢?这个共产党员当然不会杀死他。他请求
的目的是为了保命,他杀死他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命,这与苏联共
产党员在死亡面前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完全是两回事。苏修教师:为什么共产党员非白白地死去不可呢?他的策略不可以灵
活一点吗?我留学生:策略的灵活性是以坚持原则为前提的。列宁说过,失去原
则性的“灵活性”不是真正的灵活性,而是一种诡辩主义。苏修教师:但您认为共产党员中没有混蛋吗?我留学生:当然,在共产党员中混蛋是有的,但个别的混蛋是共产党
员的形象吗?肖洛霍夫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唯一突出的共产党员
处理成十足的怕死鬼,他想让读者得到怎样的印象呢?能够得到
的印象只有一个:苏联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在死亡面前发抖了,
乞求慈悲了,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苏修教师:这个作品的主人公不是这个共产党员,而是作为人民形象
的索科洛夫,您为什么不谈主人公,而去谈次要人物呢?我留学生: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为“人民形象”的索科洛夫是怎
样一位“英雄”吧。当德国人把他找来喝酒,要他为德国的胜利
而干杯时,他没有苏联人民具有的那种对敌人的愤怒,他不敢说:
“为苏维埃祖国而干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这样说了,
德国人马上就会杀死他。所以他只说:“为我的死亡,为我摆脱
痛苦而干杯。”用这样的办法,他活下来了。最后德国人给他一
片面包,他是多么感激啊!在德国人让苏军俘虏挨饿的时候,他
竟得到德国人恩赐的面包!他把它紧紧地抱在胸前。回到同伴那
里,他把面包分给了所有的人,每人只吃到一点。可是在肖洛霍
夫的笔下,这些挨饿的苏军俘虏,竟为了吃到一点德国人的面包
而欢呼起来,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不要这片面包,宁愿饿死,
也不愿忍辱地活着!因为这是敌人对我们的嘲弄!
多少苏联人民的优秀儿女,多少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理想,
为了民族的气节而慷慨地死去!可是苏联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在作
为“人民形象”的索科洛夫身上找不到,在这么多的红军俘虏里
也找不到,苏联人民的形象遭到了可怕的歪曲。作者把索科洛夫
作为英雄人物来歌颂,但照我看来,索科洛夫不仅不是英雄,而
且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下面一段情节很能说明问题:红军
正向柏林挺进,苏联人民已看到了自己的胜利。正在这个时候,
索科洛夫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痛苦到了极点。他说:“我在陌
生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的最后希望和欢乐。”
对索科洛夫来说,儿子是他的最后希望和欢乐。在这里应该
强调“最后”与这个形容词的含义。它意味着失去了儿子就失去
了一切,就连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以及对法西斯的胜利都
不能弥补这一损失。
这是个人幸福高于一切的典型。苏修教师:你应该用人类的感情来理解索科洛夫的心情,如果你处在
他的地位,你的儿子牺牲了,难道你不觉得心痛吗?我留学生: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还没有孩子。不
过,在我看来,做父母的失去儿女固然是不幸的事,但如果他们
是为人民而牺牲的,那就是死得其所,做父母的应该为此感到光
荣,这才是无产阶级的感情。象索科洛夫那样的感情是什么“人
类的感情”?
(这时进来一个教员,教师对那教员说:他把人道主义说成
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对正义战争等等。那教员说:正义战争也
是残酷的。)苏修教员:你看过《雁南飞》了吗?我留学生:看过了,对这部影片,我持有自己的意见。苏修教师:不要问他了,他总是有自己的意见。我留学生:在《一个人的遭遇》里,肖洛霍夫竭力想描绘出苏维埃政
权没有“人性”。如作者所热爱的“英雄”索科洛夫复员后当上
了汽车司机,一天,由于他的汽车压伤了一条母牛,警察就没收
了他的司机证,从此他失去了工作而且到处找不到工作。作者想
借此对人们说:看!象索科洛夫这样的英雄人物,只因一点过错,
苏维埃政权就使他失去了工作,他不得不开始流浪,这多么没有
“人性”啊!苏修教师:(大声地)您为什么要扯到苏维埃政权身上去?斯大林杀
了很多人,这是他的犯罪行为。你为什么把苏维埃政权和个人迷
信混杂起来?你为什么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我留学生: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的不是我,是肖洛霍夫。请问:
在肖洛霍夫的作品中,从这位丰功伟绩的“英雄”身上收去司机
证的警察是不是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正是反对肖洛霍夫诬蔑苏维
埃政权的做法,我才在这里批判他的作品的。苏修教师:这是地方工作人员的错误,你为什么要把个别工作人员的
错误看成是整个政权的错误?我留学生:我认为有必要重复一遍,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的不
是我,而是肖洛霍夫。让我们想想“他到处找不到工作”意味着
什么?为什么到处找不到呢?作者想说:各处的地方政权对待这
位英雄的态度都是一样错误的。通过这样的叙述,作者不正是想
告诉读者:在斯大林领导下的三十多年中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
”吗?
现在谈谈《一个人的遭遇》对苏联文学发展的意义。肖洛霍
夫用自己的作品在苏联文坛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反对
马列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苏修教师:(打断学生的话)为什么?是资产阶级的?您必须对自己
的观点加以论证。我留学生:马列主义认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
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
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
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却不
然,他们不区别战争的性质,反对一切战争,包括正义的战争在
内。肖洛霍夫就是这样。在反对战争的口号下,他竟然反对象卫
国战争那样神圣的战争,这不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又是什么呢?苏修教师:(向等着考试的同学)请同学们原谅,我们争论了这么久,
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向我留学生)你给我的印象是:不懂得
什么叫典型性。现在您再给我回答问题,我们就结束。您分析一
下达维多夫这个《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吧!我留学生:达维多夫是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共产党员。这集中表现在
他和路希卡的爱情关系上。路希卡的情夫是一个坚持反动立场的
富农的儿子,一个应当被消灭的阶级敌人。当他从流放的地方偷
跑回来的时候,他不敢进村,没有吃的,正是路希卡给他送了食
物,让他有精力去暗杀党支部书记。由此可见,路希卡的行为不
仅是道德败坏的问题,而且直接危害着苏维埃政权的利益。肖洛
霍夫在达维多夫身上强加了许多对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完全不可
能的错误。苏修教师:在肖洛霍夫的笔下,达维多夫知道路希卡不是一个顶好的
女人,但他想改造她,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我留学生:在这样一部大作品中,自始至终,达维多夫没有对他的情
妇损害苏维埃政权利益的叛变行为引起重视,不可设想,他既然
没有认识到这里的阶级斗争的内容,又怎么能够把她改造过来呢?苏修教师:肖洛霍夫不是也在这个问题上批评了达维多夫吗?我留学生:如果说开头的几章里他对自己书中的主人公还装作采取批
评的态度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几章里,作者的面目便完全暴露出
来了。例如:当人们告诉他,路希卡已被赶出村了,因为她损害
了苏维埃政权的利益。这下子达维多夫的头脑该清醒了吧?可是
他回家以后,仍然想她,晚上整夜睡不着觉。而作者对他这种举
动没有给以任何的轻微的指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达维多夫和
路希卡的“爱情”关系是怎样断掉的呢?很清楚,是因为人们把
路希卡赶出村子,被迫断掉的,而不是由于达维多夫觉醒的结果。
如果路希卡没有被赶走,达维多夫还会继续对她爱下去,这是十
分自然的。这说明达维多夫到最后仍是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共产
党员。在肖洛霍夫看来,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典型。这不是明显的
歪曲吗?苏修教师:你是想说共产党员不应该有爱情?你想剥夺他们爱的权利?我留学生:您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怎能剥夺他们“爱
”的权利呢?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但是共产党员没有权利去“
爱”自己的阶级敌人。这是每一个稍具马列主义常识的人所理解
的。
(考试到此结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