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丢掉了“架子”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7-12-14
第2版()
专栏:

  丢掉了“架子”以后
  过去的教训
济南汽车制造总厂革委会副主任沐育托,原来是个技术员,一九六五年四月才被提拔为副科长。他在当技术员的时候,和群众的关系很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沐”。后来当了副科长,他就想,当科长就得有个科长的样子,不然人家会瞧不起。于是,他逢人便摆出一副“科长”的架子,连同志们亲切地称他“老沐”,也觉得不舒服了,认为这是对他“不尊重”。这样,有些人就叫他“沐科长”了。他听着心里乐滋滋的。
沐育托开始担任领导工作,各方面经验都比较缺乏。照理,他更应当遵循毛主席关于“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做群众的小学生”的伟大教导,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但他并不这样想。他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在决定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想个人包办代替。设计出图样以后,未经同志们充分讨论,就自己决定试制样品,结果试制出来的东西往往不符合实际需要。他很少参加劳动,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但一开会,却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他爱听恭维话,听到批评就不高兴,还喜欢训人。有些人见他这样,就不愿意再给他提意见了。
“当科长就得有个科长的样子。”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沐育托在担任副科长一年多的时间里,越来越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沐育托犯了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严重错误,一些受到打击、压制的革命群众非常气愤,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批判和斗争。
开始,沐育托不理解群众为什么对他有那么大的气,心里很不服气。后来,他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谆谆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主席的教导,革命群众的批评和帮助,打开了沐育托的心窍。他开始明白了:群众对他有气,根本原因是自己违背了毛主席的教导,是自己错看了群众,而不是群众错看了自己。
  新的开端
沐育托找到了病根,就对症下药,痛下决心医治自己的毛病。他认真地向革命群众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到群众中去,跟无产阶级革命派站在一起,做了他们的亲密战友。今年二月底,当厂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给了革命小将很大的支持。在共同的战斗中,沐育托看到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了解了群众。沐育托深有体会地说:“跟革命派滚在一起,我浑身感到有了力量。”革命群众在斗争中也进一步了解了沐育托。
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他参加了“三结合”领导班子,被推选为副主任,分工抓全厂的生产。他除了在办公室里开一些必要的会,处理一些必要的事务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就到车间、科室里去,和群众在一起。不久以前,二车间生产一度落后,他就到二车间和工人一起,改进了工作。十月份,总装车间生产很紧张,他又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安装,一起刷漆,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
“多听工人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支持新的创议”,这是他针对过去“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好发议论的缺点,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这个时期以来,他确实这样做了,走到那里,首先就虚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说得对的,就照办。总装车间的工人建议把检查站人员分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干,他支持了这个正确的意见,改变了过去检查和劳动分家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什么地方轰我,我就到什么地方去;那里群众给我提意见,我就到那里去听。”这是沐育托现在对待群众批评所采取的态度。今年七月,厂里生产搞得比较出色,当时他有些骄傲情绪,同志们严肃地给他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很快就改正了。
现在,工人们不再叫他“沐科长”,仍然亲切地称呼他“老沐”了。他丢掉了过去的架子,和群众融洽无间了。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