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三十年老教师连得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6-09
第4版()
专栏:

  三十年老教师连得华
皇甫瑾
连得华先生,山西左权县箕山村人。三十年来,他一直活在儿童们的中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故县村、寺坪村(两村只隔一二里)教书。虽然也曾担任过当地的中心校长和高小副校长,但他仍然是喜欢教小孩们。五年前,他曾对我讲过,大意是这样的:“你看寺坪村出了多少抗日干部,当县委的、科长的、区长的,还有团长的……他们小时候也就在这里念书和玩耍,现在都已成梁成柱了。而他们的孩子,又在这里念书和玩耍,说不定将来他们要负多大的责任呢!”他活象一个苗圃老人一样,培植了前一批树苗,再培植后一批,年年如此,永远带着希望。在全县小学教员中,若论年纪,他还不是最老的;但在当教员的年限上,他却是一个老前辈,因为他的学生已成了先生,先生教学生,学生又当了先生了。而他呢?却依然是在教书。他曾表示过自己的态度,“当教员要到不能教书的时候为止。”这种全心全意为革命后代负责的精神,对于所有小学教员,经常是一种鼓励。
老连先生对复式教学摸得很熟,虽在游击环境和生产渡荒中,孩子们的入学和进度,总是很整齐的。连穿没裆子裤的幼稚生(当地称为“半年级”),也不捣乱课堂的秩序。他们说:“老连先生讲的好听,放的羊多(初级头一课为‘小三放羊’),有山羊,绵羊,公羊,母羊,小羊羔……。‘写好字有桃子吃’——判习字用红笔画桃形。”对孩子们的补习,他抓的很紧,每天晚上,他戴起一架老花镜,在一盏菜油灯下看孩子们的作业,一直到夜深人静才罢。第二天一早,就又听他前院跑后院,叫起那贪睡的孩子。有这样一回事:山沟里有个老头子背着小米,送他的孩子文双狗来上学,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开头从一年级学起,不到一年半就升到四年级了。为什么这样快呢?当然孩子的自身努力是谁也赶不上的,但老连先生对他的帮助是很下功夫的。他首先从认自己的名字,家庭及庄里的人名和常见的事物教起,并培养他管理灶务,练习心算、笔算和珠算的斤两折合等。这种学用结合的方法,进步很快。乐的那个老头子说:“我们山里的‘石头’会说话啦,变(卖)上二亩地,也要叫俺双狗念到底哩!”
寺坪村紧傍着漳河,夏天河水涨落不定,家长们怕孩子们玩水出乱子,就都托老连先生多多的费心照护。午饭前,老连先生常是站在十字街口,眼看着放学的孩子队伍过去,各人回到各人的家里。午饭后,又常在河岸上走来走去,看有没有偷着玩水的孩子。有一次,孩子们对这种看管的办法提了意见,说是热天里洗澡很讲卫生,为什么不叫我们去呢?于是老连先生就带着这伙孩子们,一同去洗澡。孩子们高兴的称他为“老孩子头”。有一个号称“逃学鬼”的孩子王小庆,常是上着半截课,一次小便就溜出去了。对这种顽皮的孩子,如果在往年,老连先生是要动一点“刑法”的。那时他还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可是在抗战以后,他就逐渐的改变了这种看法。就如处理这个逃学的孩子吧:他是经过了同事和同学们的研究讨论,采取了积极的鼓励办法。从编演“王小庆逃学的故事”开头,一见他有一点儿好处特别是一天没有逃学,就鼓励他,表扬他。来的早了,脸洗净了,算题算对了,就给他打个足够的分数。当众宣扬他的成绩,大家鼓掌欢迎他的进步。老连先生也摸摸他的头,叫一声好孩子,他真是快乐极了!每办好一件事,就找老师去领奖。这样久而久之,王小庆就忘掉那逃学习惯了。
一九四二年,太行山闹灾荒,学生退学的不少。学校想了许多节约和生产的办法,帮助半途失学的学生,并以半工半读来照顾特别困难的学生。但是一些家长还是不肯让孩子来,那时学校作了一个特别的决议:就是在开学前,亲自到学生家里去动员。这种先生上门叫学生的作法,在老连先生的经验里是从来没有的。但他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和其他教员一样很有信心的挎着米袋下了乡,到六七十里外去动员学生,家长们反映:“念书是好事,学校还替想办法,再不上学,怎能对得起老师们!”学生来校,必须参加课外生产,因不这样,吃饭就成了问题,还谈得上什么学习!可是开始动员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全校里挑起第一担大粪走出校门的,就是老连先生,第二担呢?是他的孩子连定修(高一学生)。在他的带头和指导下,学校生产搞得很好,学生学习有了一些保证。同学们说:“如果全校来个大选举,连老师定是第一名劳动英雄。”
抗战期间,敌人一年要扫荡两三次,每次总有二十多天。学校空室清野,特别是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是一件经常而又重要的事。战争情报一来,老连先生总是冒着满头大汗,忙着和孩子们埋藏东西。紧急时,来不及疏散的孩子们,就一块转移到山里去。那时我们大都参加区村指挥部的工作,对孩子们的照顾,老连先生要负更多的责任。而孩子们也觉得有他在,就比较壮胆。四二年五月扫荡的一个夜间,雷声搅着炮声,闪电象把天空撕开了裂缝,大风卷着雨点扑近山崖来,孩子们都有点害怕了。老连先生自己睡在靠近崖口的地方,让孩子们躲在里边,这样大家似乎觉得有了靠墙。第二天,他亲自护送着两个孩子,从山的这边转移到山的那边,找到了他们的爹娘。而老连先生呢?他的家要离五里地,而且常常躲在一个大山上,然而他却总是和这伙孩子们在一块。
老连先生是模范老教师,他和他教的孩子们,曾几次受过政府的资金和褒状。一九四六年“六六”节,群众送他一面大匾,挂在寺坪完小的门上。当他病了的时候,许多孩子们跑五里路到他家里去问候,并帮助他做好些事情。县领导上也常给予他多方面的安慰。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献出了他的一切。
         一九四九“六六”节之前三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