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观城马厂村农民喂猪积肥 多上粪碱地变良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3-10
第2版()
专栏:

  观城马厂村农民喂猪积肥
 多上粪碱地变良田
【冀鲁豫电】观城县马厂村,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生产资料,磨粉副业大大发展,由于副业的发展,又使土地产量大大提高。马厂村共二百八十余户,人口约一千三百多,村里的土地并不多,按土地改革后计算,每人还不足二亩地,且地质极坏,村东是飞沙,村西是碱窝,仅村南和村北有一小部分土质较好。这些土质如不施肥,就打不多粮食,对这种地群众称之为“买卖地”(即不下本钱不能赚钱的意思)。该村磨坊副业在抗日战争以前只有很少几家,广大的贫苦农民虽知磨粉极有助于农业,因缺乏资本,无法进行经营。因此许多农民被迫背乡离井逃往他处当苦工。但自我民主政府成立后,随着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令的推行,全村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剥削,并且负担减轻,磨粉副业因而得到发展,尤其至土地改革以后,全村农民的土地归家,于是磨粉业更有了空前的进展,开始全村增到八盘磨,每盘磨照顾着十三、四家的生活,到现在为止,全村已有十三个作坊,拥有十三盘磨子,经常磨粉的就有二百余家。磨粉的原料多半是自己地里生产的粮食,粉渣除供养各家自吃一部外,主要是饲养耕牛家畜,现在全村已有牲口二百头,猪五百口。又加牛猪积肥上地,该村沙碱薄地就大大增加了产量。就这样,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有的已由贫农上升为富裕中农,贫农丁朝选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在已由八亩地增加廿多亩地,其中一部是靠磨粉买来的。现在他家喂了一口大母猪,十多个小猪和一头牛、一头驴,每年积的肥不下六十车,过去他买的五亩孬地,当时只能收一布袋粮食,他买过来后,一年上粪十八车打了七布袋粮食。王天保每亩地上十车,最高产量打过三布袋。现在村西一带碱地,过去是雪白一片,而今都长满着肥绿的麦苗。村内是一个连一个的大小粪堆和粪池。据群众反映:在磨粉的销路问题上还没解决好,领导上正在设法帮助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