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平顺为何未能形成大生产热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6-11
第2版()
专栏:

  平顺为何未能形成大生产热潮
本报记者 力文
平顺县自三月末全力转向大生产运动后,曾广泛宣传了生产政策,发动农民积极进行修边、垒堰、积新肥等,改善增产条件,有些村庄的农民,冲塌十来年的堰壑垒补起来了,有些村过去没有锄麦上追肥的习惯,也着手锄麦上追肥了;但从全县来看生产运动尚未形成大的热潮。少数村庄按时完成生产计划,获得增产一成的确实保证,大多数村庄由于忽视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各种具体困难,未能充分发动群众增产的积极性,以致增产计划大部落空。全县一百六十六个村的统计:完成生产计划百分之八十以上者为二十八个村,完成生产计划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村一百个,三十八个村生产自流。
形成以上情况的症结在那里呢?首先是对增产方针认识的模糊。表现在各区领导上,不能根据本区的生产条件、特点、季节,抓住当地群众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确实改进增产条件,而是一般的进行增产动员。如七区麦很少,当地群众的旧习惯是谷地不上肥(实际上能上肥),秋地不犁(部分村庄能犁),但该区领导上却未抓紧这一问题作有力的发动,以致全区有三分之二的谷地没上肥,秋地犁的很少。五区麦地较多,为秋地总数三分之一还多,但却未抓紧锄麦的发动,以致全区一万五千四百亩麦地,尚有九千六百八十八亩未锄,上追肥的只有三百六十七亩。不少干部对于发动锄麦上追肥,不是认真研究农业技术,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而是动摇了“增产方针”,放弃了领导。
有的区村干部,不了解“在现有基础上增产一成”,因而在制订生产计划时,不是研究本村具有的生产条件和基础,而是看外村,和外村比较;甚至还有少数区村干部以“应付上级”的态度去进行生产工作,为着容易超过计划,把生产计划订的很低。如七区安阳村生产基础较好,去年秋天全村积肥,每亩平均已达八十七担,今春订生产计划时,却仍然订为每亩上粪八十七担。由于增产目标过低,村干部放松领导,不能充分发挥群众增产的积极性,使增产一成落了空。
另一情况是由于增产观点的模糊,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不少干部认为:“制订了生产方案,便没什么可做了”。
其次,不少干部在工作中,存有较严重的形式主义,也是该县生产运动不能形成大热潮的主要原因。在全县生产运动的进行中不少村的情况是:“生产计划是计划,行动是行动”。如一区石埠头村的驻村区干部和村干部只满足生产方案制订的“仔细周到”,却没有计划怎样去实现。当下种前县工作组到该村检查春耕,发现该村方案上写有:“普遍锄麦,争取上追肥”,实际上锄麦不到三分之一,上追肥的更是个别户,工作组召开了一个村干、互助组长、积极分子会议,具体研究如何增产,四十多人中半数以上对增产缺乏信心,有些支委还认为“麦季根本不能增产”。
为什么会形成以上情况呢?二区分委副书记房加福同志,自我检讨出:“生产工作的进行是开会传达,讲解政策,让村干或群众酝酿讨论一番,隔几天向村干要各种数目字,对村中实际情况不了解,在空中驾着,抓不住问题,动员群众锄麦,群众说不习惯自己便动摇了,飘来飘去,增产一成便落空了。”这是当前多数区村干部生产领导的具体状况。
有的干部在进行调查时,目的不明确,甚至不端正的,不是认真了解群众在生产中有那些问题,增产条件改进如何,而是为着汇报工作时找些事例。如六区某同志在界畔@已发现全村每亩平均还差七担粪,他却调查了一个生产基础较好、粪土较多的自然村,助长了村干的自满情绪,对于缺粪户究竟有什么困难仍然不了解,也就无法解决群众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增产工作。
有些区召开村干会议,听取村干汇报工作时、满足数目字的成绩,不检查工作中存在那些实际问题,对数字大的村庄,盲目的进行表扬,而又忽视具体帮助村干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因之就更助长了村干部不重视实际情况,追求数字的形式主义作风。有的区干让村干统计数字,一个村干在家想想,一天工夫便把村中各种生产统计表都填好了。
产生上述形式主义的基本原因是:不少干部实际上不了解“生产长一寸”的意义,缺乏领导群众增产的热情,而是盲目的为完成上级布置的生产任务去进行生产领导,把上级任务与群众利益割裂,正如有些干部检查出:“自己对于向上级交代任务,是具体的,热情的,为群众增产是空洞的”,整天关心和发愁的是如何填统计表和搞总结,却不是全心全意孜孜不息的去考虑增产中存在那些问题,如何使群众实现增产。
平顺县委开始正视以上情况,并在五月五日至八日召开的区书区长联席会议上,初步检查清算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教育与提高了干部,给今后深入发展大生产运动造成有利条件。但如何在今后日常工作中,首先是从各级主要负责干部作起,自上而下的逐渐的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