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模范家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6-15
第4版()
专栏:

  模范家庭
长海
“生产第一模范村”——赤城一区黄土岭,有一个模范家庭,那就是“老团长”和“老模范”他们的家。
村里不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对于这个模范家庭都很熟悉,一提起来,都满口称赞。他们住在村西南角,房子共是三间,座北朝南,房顶是新用泥抹过的。进入屋子,首先看到的便是挂在当墙的赤城县府奖给“老模范”的那张二等劳动英雄奖状;屋子西半截按着一盘粉磨;墙角堆放着镰刀、镐、斧等家具;炕头上还有一只大白母鸡正在孵着小鸡。屋子的陈设虽不如城市里那么“规矩”,倒也收拾得干净俐落,使人一看就会联想到:“这家人家一定挺勤俭!”
“老团长”的名字叫张大林,是一个五十上下的老汉。原籍是夏家村大石头沟的人,为了谋生活,于八、九年前搬来黄土岭住。父亲割柴烧炭苦了一辈子,他十岁上就给人家放牛,放到十九岁,又学了七年做粉的手艺,以后就靠租地主十几亩地种山药蛋自己做粉过日子,所以村中人都管他叫“老粉匠”,多半辈子了,也老是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过活。共产党来了,他才翻了身。土地改革中他当贫农团长,积极领导着农民闹翻身,他自己也得了十六亩六分地八间房。人们叫他“老团长”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贫农团长,年岁又大,而且过去就是有名的“老粉匠”,现在叫他“老团长”一叫就挺顺嘴。二是因为他们争历史长,在老家大石头沟住时就长和打日本鬼子的八路军打交道,并且他们家还住过八路军的伤员,在黄土岭来说他是第一个最早见到八路军的。三是因为他脾气好,待人和气,真象老人对待儿女似的。因为这几个原因,他的“老团长”的名字便叫开了,很少听到有人叫他张大林。
“老模范”是“老团长”的老伴,名叫张保珍,原籍是四海西沟人,三岁上随父母逃荒来到赤城大榆沟,和“老团长”的老家大石头沟隔一道垠,他们两家的老人在山坡上放牲口碰到了一块,都是受苦的穷哥们,拉起话来越拉越近乎,于是就给他们俩订了亲。因为家里穷“老模范”从小就锻炼出来是个生产能手,嫁给“老团长”以后,俩口子磨粉多凭她一人支掌(因“老团长”眼力不好),每天都是五更起,三星偏西才睡,她之所以被人们称呼为“老模范”,也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今年三月赤城县召开劳模会时,她被选为全县的第二名劳动模范,开始时村里人都叫她“劳模”,“劳”“老”同音,所以以后就管她叫“老模范”。第二个是因为她从小就是劳动能手,不光这一天了,对劳动这一行她可以称得起是老把式。第三个就是因为她的年岁也比较老一些。
“老团长”和“老模范”不但是受苦人结合的一对美满夫妻,而且他们还是革命的伴侣,是同志,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一提起这些,“老团长”脸上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笑容。共产党把他从穷困中救了出来,使得他有了房子有了地也有了政治地位。而他自己也参加了共产党,这该是多么喜悦的事情!
模范家庭里除了“老团长”“老模范”而外,还有一个“少团长”,这就是“老团长”他儿子张海,是儿童团长,打柴干活数他能干,十几岁的孩子一天就打六七十斤柴火,还和他母亲一块下地挑水点种庄稼,所以都叫他“少团长”。
模范家庭里处处都做模范,生产不用说在全村数第一,而且“老团长”还领上“少团长”他们这一伙孩子们去给无劳力的军属孤寡干活种地。“老模范”也带动起全村劳动妇女们去打柴、干地里活,于是,区里做的那面“生产第一模范村”的奖旗,便首先在黄土岭村口上飘扬起来。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于赤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