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向工人学习 拜工人为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8-10-08
第4版()
专栏:

向工人学习 拜工人为师
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
迎来春色满人间,祖国山河一片红。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随着毛主席的这一伟大号令,浩浩荡荡的产业工人大军,纷纷开进文化、教育和其他一切上层建筑领域,一个气势磅礴的斗、批、改新高潮到来了。就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来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边,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九周年的演出,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毛主席最近教导我们:“我国有七亿人口,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回顾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诞生,回顾我们在上海港向码头工人学习的过程,我们更体会到这一指示的英明、正确和伟大。
一九六四年,根据江青同志的指示,我们来到了上海港码头,向工人学习,拜工人为师。一来到海港,我们就被海港码头雄伟的情景吸引住了。黄浦江上巨轮首尾相接,码头上拖车往返,吊车林立,码头工人以高涨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日日夜夜进行装卸。在码头上,我们与码头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特别是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深深地教育了我们。我们到工人家中去访问时,看到每个工人家中迎门墙上都挂着毛主席像。每当谈到他们解放前后生活的对比、码头的变化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时,他们总是激动地说:“这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领导的好!”“这些成绩应当归功于毛主席。”码头工人对伟大领袖无比深厚的阶级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码头工人对伟大领袖的这种热爱,是有其阶级根源的。在旧社会,码头工人被剥削阶级污蔑为“苦力”、“臭小工”,受尽压迫和剥削。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得到了翻身解放,成了码头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他们时时不忘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我们一上码头,他们就给我们上阶级教育课,用自己在旧社会的切身遭遇,指着那被汗水浸润、被肩膀磨光的毛竹杠棒,给我们讲家史,讲码头史;还带我们到现场指给我们看,在什么地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包工头关押、吊打工人,在什么地方他们曾经拿着杠棒和反动派进行过斗争;有些工人还脱下身上的衣服,让我们看那累累的伤疤。那含血带泪的控诉,那惊心动魄的斗争,深深地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正是由于有这种强烈的爱憎,他们十分热爱《海港》,特别是阶级教育那一场,工人们每看一次,都边看边呼口号:“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由于学习了工人阶级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的思想感情逐步起了变化,也为在舞台上塑造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演支部书记方海珍的演员,原来因自己缺乏码头工人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当时担任导演的反动学术“权威”要她成天跟着支部书记,搞什么“体会角色”、“捕捉形象”,因而没有和广大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后来,她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以后,改变了作风,坚持深入生活,同工人打成一片,和工人们一起战斗,一起生活。在共同的战斗中,认识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干部,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之中,他们既带领群众前进,又是群众中普通的一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勤务员。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塑造出来的支部书记方海珍,就受到工人们的欢迎。码头工人高兴地说:“这样的方海珍才象我们码头工人的支部书记。”
《海港》是歌颂工人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通过与码头工人同劳动、同生活,使我们对工人阶级这种崇高的品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海港是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港口之一,在这儿,通过码头工人的双手,每天有成千上万吨货物,运到亚、非、拉各国去,支援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原来在我们眼里看来只是些普普通通的货物,在码头工人眼里却是反帝反修的子弹,真是“一包一件紧连着世界风云”。正因为这样,他们工作起来生龙活虎,干劲冲天,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码头上由于气候因素及其他原因,突击任务很多。不管任务多么繁重,工人们从来不喊困难,不讲条件,来多少,干多少,怎么来,怎么干。码头工人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极大地教育了我们,对我们在舞台上塑造工人阶级英雄人物也有很大的启发。如扮演高志扬的演员,原来对码头工人这种革命精神了解很少,因而表现得不够豪迈有力。在与码头工人们一起劳动的过程中,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工人们在接受一次突击任务时,豪迈地表示:“天塌下来我们顶得住!”他想起舞台上的英雄人物高志扬也同样有这样一句台词,也同样需要这样一种气魄,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再加上与工人们同生活、同劳动,学习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因而表演得比较豪迈有力了。我们有些扮演工人群众的演员,原来认为自己反正是“走走过场”,无关紧要。通过向码头工人学习,认识到自己扮演的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十分光荣的。由于认识提高了,思想端正了,表演得也就比较有劲了。如第一场一开幕就是码头工人紧张劳动的场面。工人们在高志扬的指挥下装卸货物,没有什么语言和唱词,但必须体现出码头工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豪情壮志,体现出码头上沸腾的景象,由于演得比较认真,因而舞台上的气氛也就比较热烈感人。
码头工人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一课。通过向码头工人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工人阶级是最最懂得艺术的。他们所欢迎的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艺术,憎恨的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艺术。一九六四年,一些一度钻进剧组窃据导演大权的反动“权威”,从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需要出发,用旧京剧“点将”的方法来表现方海珍的出场,用“鬼魂出现”的方法来表现青年韩小强的所谓复杂的“内心世界”,都遭到了码头工人尖锐的批评。一个反动“权威”在表现码头工人扛包的舞蹈动作时,还设计了一个“摔包”的动作:两个人拎住一包大米,老远就往一个工人身上摔,这工人用肩接住。对这个动作,那家伙自鸣得意,非常欣赏。但工人们看后很气愤,他们说:“这二百斤包子老远摔在人身上谁吃得消。这是解放前包工头专门用来迫害工人的,我们决不能这样干!”他们否定了这个所谓“优美”的动作后,亲自教给我们扛包的动作,从而使我们舞台上的表演既符合生活真实,又体现了艺术的美。通过这件事,使我们深深地懂得,艺术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艺术,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艺术,这句话真是一点也不假。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观。在创作和排演《海港》的过程中,我们初步这样做了,也尝到了一些甜头,但这仅仅是开始,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向工人阶级学习,拜工人为师,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将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以最饱满的政治热情歌颂工人阶级,塑造出更多、更高大、更完美的工人阶级英雄形象,为无产阶级的文艺事业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