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向光明的前途进军——首都第一批知识青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农村安家落户随行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1-24
第4版()
专栏:

向光明的前途进军
——首都第一批知识青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农村安家落户随行记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首都知识青年,对毛主席的指示紧跟不离,下定决心要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目前,成万名知识青年,正满怀革命的豪情壮志,打起背包,陆续离开首都,到毛主席战斗过十三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毅然同几千年的旧传统、旧习惯彻底决裂,立志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去延安的路上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从陕西省铜川市随同首都第一批去延安安家落户的一千多名知识青年乘车北上。
今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过铜(川)延(安)公路这四百多里征途的知识青年,经历了多少动人的图景呵!凌晨四时,千里冰封的陕北高原夜空里还飘飞着雪花,但是不知从那个村子来的贫下中农,男女老少,冒着严寒,举着通明的火把,挥动着红宝书,热情洋溢地欢迎来自毛主席身边的革命小将。一路上,村村锣鼓喧天,人人笑脸相迎。首都青年们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去青化砭落户的一个青年情不自禁地喊道:“这是一生中多么难得的事啊!”
车队飞快通过洛川县的介子河。介子河有什么意义呢?今天兴高采烈地到延安去的青年人谁也不清楚了。然而,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许多革命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克服许多艰难险阻到延安来学习抗日救国和解放人类的真理,就在这儿最后一次冲过敌人的“军事封锁线”。那时,介子河的北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在那里领导着中国人民的抗战;介子河的南边,则是碉堡林立、关卡重重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世界。有多少青年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为了取得同工农兵结合的权利,在这条铜延公路上横遭绑架,被投入集中营;多少青年还在追求光明的途中,被敌人的魔爪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若是看到今天的情景,一定会万分激动,“泪飞顿作倾盆雨”!
今天的铜延公路是畅通无阻的,国民党匪军的碉堡铁丝网早已不存在了。但是,不少知识青年到延安去,在冲破大叛徒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他们心灵里布下的“精神封锁线”时,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
北京二中的一个学生在通过了这条有意义的道路后,激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由于受了大叛徒刘少奇的“读书做官”、“分数挂帅”等谬论的影响,他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他的一些同学毅然离开学校到祖国边疆安家落户的时候,他虽然思想被触动了,却因“私”字当头,和几个要好同学商量好,以后想拣一个条件好的地方去,就犹犹豫豫留了下来。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使他在灵魂深处爆发了一场革命,他的父母当天就办了一个家庭学习班,对他进行了教育。他狠斗了自己的私心,决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在被批准到延安农村去落户的时候,豪迈地说:“我一定要在那里把根扎下去,在那里开花、结果。”
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安家落户”,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同工农结合的征途上,这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前面还会有许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但是也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王家坪炼红心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工作过的地方,是革命人民学习毛泽东思想最好的课堂。
在枣园公社落户的一批革命小将,今天整队来到毛主席在王家坪的旧居。灿烂的阳光照得毛主席住过的土房分外明亮。小将们怀着无比崇敬的感情,最细致地瞻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在这里胜利指挥全国军民进行解放战争的工作室。特别使小将们深受感动的,这里正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当年教导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同志去农村上“劳动”大学的地方。当亲聆过毛主席和毛岸英同志谈话的老红军战士郝志虎详尽地介绍这段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时,小将们心潮澎湃,立刻打开红宝书,一齐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高声诵读:“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是呵,三十年前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光辉著作中为全国革命青年指出了光明的道路,二十三年前毛主席送儿子去农村劳动的伟大革命实践,今天,最深刻地最实际地教育了首都来延安落户的知识青年。
王家坪这一堂丰富的思想政治课,使小将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他老人家多年来对全国革命青年的最亲切关怀。在下砭沟大队落户的青年们,参观后回到队里,有人就狠斗了私心。北京一二七中一个女学生说:“走不走是一个关,这一关是过了。在农村呆得下去呆不下去,又是一个关。今天在王家坪重温了毛主席的教导,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认识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坚决在这里劳动一辈子,革命一辈子。”就是这个小将,她回到队里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青年们到队的头两天,喝的用的都是贫下中农送来的水。让贫下中农挑水来喝,怎么能算是干革命?她拿起扁担,挑起水桶就往山下走,一口气挑了两趟。晚上,她又和几个同学写决心书,坚定表示要无限忠于毛主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的指示。
一颗颗忠于毛主席的心更红了,永远在农村干革命的决心更坚定了。
“我们的好老师”
“贫下中农是我们的好老师!”首都知识青年到这里安家落户,虽然时间还很短,但是已经深深地有了这样的体会。
到毛主席当年住过的枣园大队落户的青年们,见了人就称赞贫农老大娘韩桂英。他们说:“我们早晨刚起来,韩大娘怕我们着了凉,颠着双脚,提起捅火棍,上山来给我们生火,真比爹娘还亲!”他们说:“韩大娘听说我们要来枣园落户,她一只手有残疾,却用另一只手很吃力地给我们窑洞泥墙,还把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语录贴在最光亮的地方,真把我们看成她的亲儿女!”他们说:“我们在韩大娘家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饭后,老人还要把心爱的毛主席像章送给我们,这时我们心里真象春天一般温暖!”……小将们就从这些切身的体会里,开始认识了这个贫农老大娘。
但是,一个老贫农的苦难历史,却是我们一天谈不完的呵;一个老贫农的高贵品质,更是我们一生学不尽的呵!就是这个韩大娘,在黑暗的旧社会,在地主的残酷压迫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个孩子饿死,一个孩子因无钱治病,又眼睁睁地看着他停止了呼吸。后来,在党的领导下,韩大娘翻身见了太阳。毛主席他老人家住在枣园,韩大娘和枣园广大贫下中农对毛主席是一千个忠,一万个忠。毛主席的指示,韩大娘句句照办。一九四二年,边区受到敌人的封锁,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她积极响应,多次获得“支前模范”和“劳动模范”称号,党中央还奖过她一部纺车;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她就和枣园贫下中农一道,坚决走集体化的道路,把维护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每当北京传来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韩大娘总是坚决执行。在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号召“要斗私,批修”,她爱憎分明,批修站在前头,斗私更不落后;最近毛主席号召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她就自觉担当起接待工作,磨面、烧炕,天天盼着知识青年们到来。
韩大娘六十多岁了,还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忘我劳动,不愿意闲着自己的手脚。她每天上工最早。她说:“我脚小走动慢,笨鸟要先飞。”队里给她评的工分她嫌多,总要求队里少给她一些工分。前几年奖给她的一张“人老心红”的奖状,至今还挂在墙上。
象韩大娘这样无限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革命劳动,把有限的生命投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永葆革命青春的人,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枣园何止一人,延安何止一人!韩大娘不过是千万贫下中农中的普通一员。首都这些知识青年能够接受延安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该是多么幸福呵!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