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6-08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在云南怒江两岸的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支医疗卫生队,他们全心全意地为这里的贫下中农医治疾病。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怒、独龙等族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乃慈斯帕”(医生)。
这支医疗卫生队就是上海华山医院六·二六医疗队云南怒江分队。
上海华山医院六·二六医疗队怒江分队,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于去年九月到达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巡回医疗。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医疗队的同志到碧罗雪山上的达达科大队出诊,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傈僳族老大妈捧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像,一遍又一遍地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个傈僳老人名叫史麻珍,旧社会她家世世代代给地主当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苦日子。解放后,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各族人民获得了翻身解放。史麻珍的日子越过越甜,她多么想看一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啊!可是她患了白内障病,双目失明了。史麻珍大妈对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深深地教育了医疗队的同志。他们中虽然没有一个人动过眼科手术,但是为了使史麻珍大妈能看到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他们狠斗了怕担风险的私心杂念,给史大妈动了手术,并获得了成功,使史麻珍第一次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医疗队的同志和史麻珍老人一起分享着看见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共同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有一次怒江对岸加达村的一个贫农社员得了急病,要医疗队的同志赶紧出诊。奔腾的怒江急流上,有古老的溜索,也有解放后新修的吊桥。过溜索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比绕道过吊桥可以早到几个小时。面对这种情况,医疗队的同志重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的教导,决定走溜索,争分夺秒,抢救病人。他们经过溜索,到达目的地,立即组织抢救,终于使奄奄一息的病人,转危为安。
为兄弟民族培养“赤脚医生”
贫下中农积极要求改善医疗卫生面貌的心情,极大地教育了医疗队的同志。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文钱,自力更生办起了一所卫生学校。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药材,解决经费问题;自己动手开荒种粮食,解决口粮问题。大队卫生室就是他们的教室,社员的家就是他们的宿舍。他们还自己动手做成血管镜、压舌板、拔火罐、土听诊器,解决了医疗器械不足的困难。
这是一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校,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大纲,农村医疗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当前做什么就教什么。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打针技术,他们让学生在自己身上作试验。就这样,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这些不懂汉话,不识汉字的傈僳族贫下中农子女,很快就掌握了农村三十四种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
雪山上的新社员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医疗队的同志投身到火热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运动中,他们和勒墨然卡村的贫下中农一起编写勒墨然卡村村史,和达达科、施底等村的贫下中农共同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每当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发表,他们就和贫下中农一起共同学习,并连夜翻山越岭,传递喜讯。在和贫下中农相处中,医疗队的同志深刻认识到“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他们能够想贫下中农之所想,急贫下中农之所急。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一些原来后悔不该到怒江的同志,现在最先在怒江落户了,成为雪山上的新社员。为了解除各族贫下中农的病痛,他们经常背着药箱,跋山涉水,用不太熟练的傈僳话,从一个山村奔向另一个山村。他们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辈子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一辈子为贫下中农服务。
(据新华社昆明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