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战士——记在湖南酃县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6-17
第3版()
专栏:

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战士
——记在湖南酃县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
湖南省酃县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在这里,有一批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豪迈地前进。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
湘潭、长沙等市的广大知识青年,遵循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来到了酃县山区。贫下中农热情地欢迎他们。下村公社的贫下中农听说知识青年要来,立刻准备好住房、床铺、桌椅、用具、柴米油盐;翻山越岭,从几十里外赶到水口墟迎接“人民公社的新社员”。
知识青年一到,贫下中农领他们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他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主持第一次连队建党的旧址叶家祠,请当地的老贫农给青年们讲述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青年们细心地听着,眼里含着兴奋的泪花。这时,贫下中农指着突兀而起、耸入云天的雷仙坳说:“到我们公社,要翻过那架大山。这山是毛主席登过的山,这路也是毛主席走过的路。”知识青年们听了,坚定地回答说:“只要是毛主席登过的山,山再高,我们也要登到顶,只要是毛主席走过的路,路再远,我们也要走到底!”贫下中农是最好的老师
知识青年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着。今年开春以后,河西公社寨上生产队贫农段忠桂带领他们到地里施肥。知识青年李亚平一不小心,衣服上溅了粪水。她急忙跑回家去把衣服换了。这一行动,引起了老段的思索。当晚,老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种田人不能怕粪水,我们成天与肥料打交道,如果沾点粪水就换衣服,那可不行啊。”小李听了脸上火辣辣的,她打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教导说:“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她觉得自己衣服虽然换了,但思想上不干净,怕苦、怕脏,违背了毛主席的教导。她决心听毛主席的话,不怕苦,不怕脏,在山区扎根开花。
许多贫下中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知识青年。今年开春,冰雪封山,中村公社周家生产队队长钟积光看见知识青年的柴垛小了,便带领小青年们上山打柴,以备春耕大忙时烧用。
山区天气多变,正当他们打完柴,准备下山的时候,突然下起雨来。有的人丢下了柴便往山下跑,只有老钟巍然不动,一边干活,一边高声朗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钟的行动深深地教育了知识青年。往山下跑的知识青年,立即跑了回来,和老钟一道朗读着毛主席语录,一齐捆着柴,不怕雨淋,忘记了疲劳。脱掉一层皮,炼红一颗心
现在,贫下中农谈起知识青年,常常说:“我们担心的不是知识青年少出工,而是怕这些‘猛子’累坏了。”
水口公社石壁下生产队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们打响了春耕第一炮,他们决心发扬大寨精神,夺取农业大丰收,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眼下需要烧石灰撒田,改变山区农田土性。“这副担子我们来挑!”五个知识青年异口同声地说。贫下中农同意了,并委派有丰富经验的生产队长张起柱领着他们干。
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知识青年来说,烧石灰确实是一件苦活。面对着炽烈的火焰,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坚守在岗位上。贫下中农看到他们脸烤黑了,眼熬红了,很心疼,争着晚上来顶替。知识青年说什么也不肯。十七岁的刘小凡说:“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胜利!”他们在石灰窑上写下了豪言壮语:“身在深山沟,面向北京城,心中想念毛主席,石灰窑下炼红心!”在生产队长带领下,苦战六天六夜,烧出了两窑石灰,计七万五千斤,保证了生产的需要。
河西公社百花园生产队知识青年小组也是这样干的。今年四月份,春耕生产进入紧张阶段,眼看插秧季节快到了,而生产队的田还没有全部翻耕完。知识青年就和贫下中农一道背犁耕田。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李坚,没耕多久,木架就磨红了肩膀,一用劲就象针扎一样地痛,手上也打起了血泡。有人劝他休息,他说,我一定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彻底改变旧思想!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他们为“我们的新黄牛”。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
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知识青年们逐渐培养起贫下中农的感情。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在县城里参加会议的两百多名知识青年代表,突然听到了宣传站广播人民医院里有一位烈士家属李维洲和一位姓廖的贫农老大娘病危,急需输血抢救的消息,他们立即奔往医院。两百多只胳膊伸出来:“输我的!”“输我的!”肖经文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阶级兄弟要紧!”他挤到最前面。随着,张一平、王琦等人也跟了上去。他们的鲜血,流到了贫下中农的血管里。这下可急坏了李建浔,她说:“那位廖大娘是我们队里的老贫农,就是我的亲人,一定要输我的血。”她等着、争着,一直到深夜输了血,才离开了医院。
平乐公社景山大队在一个偏僻的深山沟里。有一天晚上,茶山生产队有一个姓蓝的贫农社员病了,呻吟声惊动了知识青年陈兆平。病在贫农社员的身上,痛在小陈的心上:应该立即去请医生诊治。他没有惊动别人,摸了根柴棍,打着手电筒便出了门。深山沟的小路崎岖难走,真是一步一滴汗。一直走了十五里路,才请到了医生。当医生看完病,开药方后,为难地皱起了眉头说:“这样的药我们没有,得到三十里外的中村去买。天这么黑,路这么远,怎么办?”“我去!”陈兆平又毅然地走出老蓝的家门,登上山路,连夜买回了药。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太坪公社木新大队的知识青年,最近认真总结了插队落户的经验,深深感到毛主席给知识青年指出的道路无限宽广。他们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自己的誓言:“立下顶峰志的人,决不在半坡上回头!”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