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狠抓革命 猛促生产 不断前进——从河南邓县的夏季丰收看农村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7-06
第5版()
专栏:

狠抓革命 猛促生产 不断前进
——从河南邓县的夏季丰收看农村新变化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这场大革命使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使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第三个年头,河南省邓县又获得了小麦大面积丰收。不仅平原地区大面积丰产,“洼涝窝”、丘陵地也长出了好庄稼。这里只举两个数字的对比:
文化大革命前,小麦亩产量没有超过百斤;文化大革命以来,小麦产量连年上升,前年和去年亩产都在二百斤以上。今年虽在收割前遇到风害,亩产估计也在二百斤左右。
文化大革命前,每年夏季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约三千万斤左右;文化大革命三年来,每年夏季平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亿二千万斤以上。全县大部分公社做到队队有贮备粮,户户有余粮。
思想境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推向农村的每个角落,毛泽东思想改造着每个人的灵魂。
“为谁种田?”过去许多农民的认识是不明确的。经过文化大革命,觉悟普遍提高了,他们站在家门口,看到天安门,胸怀全世界,为革命种田。
张村公社朱营大队社员朱志勇,已经七十七岁了。文化大革命前,队里安排他在牛屋里帮活打杂,他为了多挣工分,挤空割草、拾粪,挣的工分抵得住一个强劳力。一天,孙孙朱桂川问他:“爷爷,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起劲干什么?”他随口答道:“还不是为了多挣工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孙孙上学回来,晚上教他学习“老三篇”,越学心里越亮堂,他一心为集体干活,逢集体的事就管。当孙孙又问他为什么这样起劲时,他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在全县贫下中农中,象朱老汉这样的何止一人!稂东公社杨庄大队今春抗旱浇麦时,电动机出了毛病,贫农社员刘九章在抢修时,两次被电打昏,他醒来后又继续战斗。有人劝他说:“做活不能不要命啊!”他说:“这就是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死。”姬庄生产队去年夏季正在打场时,天气突变,狂风卷着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大风把刚堆起的麦子吹得漫天乱飞,全队社员男女老少齐动员,不顾冰雹击打,手挽着手躺在麦堆上,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战胜了风雹,保护了集体的小麦。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个个把劲用到集体事业上。文化大革命三年来,小麦亩产由常年的一百二十斤左右,提高到三百多斤。三年为国家贡献商品粮九十多万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十年交售的公余粮总数还多。
“一事当前,是为公还是为私?”这是农民思想革命化的制高点。广大贫下中农把自己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作个对比,都觉得头脑里“公”字多了,“私”字少了;想集体的、国家的事多了,想个人的、家庭的事少了。过去,有些人为几厘工分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偷偷给集体干活,不计报酬……。“老三篇”深入人心。他们说:“学习张思德,自私自利要甩开;学习白求恩,两眼要看全世界;学习老愚公,天大困难脚下踩。”元庄公社胜利大队贫农社员黄秀英,是七个孩子的妈妈,过去私心较重,心里常想着小家庭,是个“工分迷”。文化大革命以来,她反复学习“老三篇”,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队里办阶级教育展览馆没有房子,她同丈夫商量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一间给队里用;去年春天队里实行科学种田,搞“红薯下蛋”,种子不足,她就把自己保存下来的四百斤鲜薯送给队里。现在群众说她是“集体迷”,她说:“我一切都是毛主席给的,是集体化带来的,集体是咱的命根子,怎能三心二意?”
队与队之间也出现一种崭新的关系。去年胜利大队听说邻社两个大队遭受雹灾,贫下中农自觉兑红薯芽十五万棵,粮食一万多斤,支援受灾的兄弟队;秋天,邻近的张桥大队秋田出现了草荒,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自觉出动劳力帮助锄地一百多亩。他们说:“一个队搞好,对国家贡献有限,队队都搞好,贡献才是无边。”
大批判激发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热情
在邓县广大农村,人们的思想变化是随着革命大批判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邓县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对大叛徒刘少奇及其在邓县的代理人推行的一整套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连续的批判。广大贫下中农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通过革命大批判,认识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只有在革命大批判上打“持久战”,在思想上打“进攻战”,彻底肃清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才能筑起反修防修的钢铁长城。
“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资本主义道路?”过去,有些人只想着:只要为集体干活,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了!经过文化大革命和革命大批判,进一步认识到:仅仅为集体干活是不够的,还要随时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胜利大队有一个老贫农谢文仓,在革命大批判中,回顾了解放后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集体化道路走的幸福生活,也回顾了刘少奇及其在邓县的代理人大刮“三自一包”黑风时的困难情景,又联系到文化大革命以来自己思想认识的变化。他深有体会地说:“农业合作化我尝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甜头;刘少奇大刮复辟黑风我尝到了资本主义的苦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懂得了革命的道理,走社会主义道路更有劲头。”他对集体的事总是抢先干,谁破坏集体生产就同谁斗。
什么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什么是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邓县广大贫下中农经过革命大批判,逐步提高了认识。他们从自己的实际生活里逐步体会到,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与“公”字紧密相联,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私”字息息相通。夏集公社革命大队贫农路文亮说:“私和修连着根,有了私心,就容易走进刘少奇的迷魂阵;只有经常地斗私批修,才能紧跟毛主席闹革命。”路文亮原来是生产队的饲养员,前几年中了刘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毒,曾放下牛鞭,外出搞个人副业。文化大革命以来,他反复学习“老三篇”,参加革命大批判,心里透亮了。他越学越批越感到自己过去中“刘毒”深;越学越批越感到对毛主席亲。他在生产队召开的批判会上,诉说了自己血泪斑斑的家史,控诉了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他丢下过去搞个人副业用的“弹花弓”,经全队社员同意,又拿起了牛鞭,决心在社会主义大道上为革命赶一辈子车。
革命大批判提高了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了人的社会主义热情,人们这样说:大批判,普遍搞,路线觉悟提得高;大批判,深入搞,修正主义连根刨;大批判,持久搞,无产阶级江山牢又牢。革命的大批判,是继续革命的法宝。
豪情满怀,战天斗地,继续革命
邓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群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革命斗志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把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邓县西部浅岗丘陵,中部黄土平原,东部低洼易涝。历史上西部想“水”,中部缺“水”,东部怕“水”,常常因旱、涝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多年来,贫下中农想水、怕水、要求治水。但是,在旧社会时无权,单干时无力,集体化以来曾有一些建设,由于走资派的压抑,这种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贫下中农曾要求在平原地打机井,当时旧县委那个走资派却恶狠狠地说:“五十年不搞水利化”,“上级不拨款没法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贫下中农摆脱了种种压抑,革命精神大振。他们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立志改天换地,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安排邓县河山。他们在百万亩平原地区展开了机井大会战,几百套打井机具一齐出动,十几万名打井英雄一齐上阵,冲破层层难关,战胜重重困难,打成了近四千眼机井。沿河地区还建了一百多处机灌站、水轮泵站。一个个“愚公移山战斗团”、一队队“铁姑娘硬骨头队”,划方定块,削高填洼,把高低不平的小块田改造成一片片整齐的“沟、渠、路、林、电”五结合的大方田。岗坡丘陵地相继建成一百多处库、塘、堰、坝,用来蓄水浇地。这样,全县灌溉面积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八万亩扩大到近百万亩。
全县还开展了群众性的治理刁河、延陵河的工程,挖沟修渠,根治内涝,历史上近五十万亩“洼涝窝”,变成了“粮食囤”。桑庄公社东面大岗、南堵刁河堤,地势低洼,土地脊薄,每当大雨,一片汪洋,历史上号称“邓县水国”,小麦单产六七十斤左右。解放以后,经过治理内涝,灾害有所减轻,但并未根本改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的贫下中农树立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经过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全社共挖大渠十二条,总长一百七十八里,修桥梁、挖旧井、打机井,部分队历史上第一次种上了水稻。小麦亩产猛增到二百斤以上。文化大革命三年,年年增产,去年夏季一季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八百万斤。今年又是丰收。广大社员望着丰收的麦子高兴地唱道:文化革命成绩辉煌,毛泽东思想大放光芒,胸怀朝阳战天斗地,邓县水国变成粮仓。
文化大革命以来,大部分队还建立了自己的农科所、农业科研小组,组织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农业科研队伍。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总结推广了种植绿肥、选育普及良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等有效的增产经验,开展群众性的积肥造肥、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的活动,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促使农业产量逐年增加。
邓县广大革命人民,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在丰收之后找差距,决心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抓革命,促生产”,不断前进,永远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