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为哪一个阶级唱赞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7-17
第4版()
专栏:

为哪一个阶级唱赞歌?
——赞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兼评毒草影片《红日》
解放军某部 刘守熙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看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对照毒草影片《红日》,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沙家浜》突出了武装斗争的作用,成功地塑造了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即新四军的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以指导员郭建光为代表的新四军十八个伤病员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形象地表现了“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伟大真理。毒草影片《红日》则完全相反,它百般歪曲和丑化人民军队,极力美化敌军,为国民党七十四师张灵甫一伙反革命分子涂脂抹粉,为蒋家王朝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沙家浜》热情地歌颂了新四军的英雄形象。以郭建光为首的十八名伤病员坚守在芦荡,由于敌人的封锁,缺粮缺药,造成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立下誓言:困难吓不倒英雄汉,众人的智慧大如天,饥餐芦根香又甜,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他们在困难面前,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十八个伤病员就象挺然屹立的十八棵青松。这是对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热烈赞美。毒草影片《红日》唱的完全是另一种调子,它把张灵甫一伙国民党匪徒写得神气活现,有勇有谋,什么涟水塔下留下“胜利者的姿态”呀,什么直到最后还顽强抵抗
“宁死不屈”呀,竭尽美化之能事。相反,把我军则写得畏畏缩缩,懦弱无能。战士成天谈吃喝,说怪话;指挥员在困难面前焦躁不安,束手无策;上级对下级动不动就粗暴训斥……。《红日》是长敌人威风,灭革命人民志气的大毒草。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沙家浜》中十八名新四军,战斗负伤离战场,养伤来到沙家浜。他们在与上级失去联系,敌人加紧扫荡的情况下,严格遵守纪律,坚决执行命令,“察全局,等指示,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
“沉着冷静,坚守在芦荡”,充分表现了郭建光等十八名伤病员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坚强的组织纪律性。但是,《红日》却把我军干部战士写成吊儿郎当毫无组织纪律性的人。你看,战士中有自由主义严重的“估计参谋”;当上级派刘胜当团长时,刘胜却说:我当不了这个团长;打了一个胜仗以后,作为指挥员的石东根竟大发酒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一手高举指挥刀,纵马奔驰。在这里,影片把我们具有高度自觉纪律性的人民军队丑化得简直不象样子。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沙家浜》中,我们看到新四军一来到沙家浜,便积极向群众进行宣传,带伤帮助群众收稻子;沙家浜的人民也把十八名伤病员看作亲骨肉,待如亲兄弟,缝补浆洗,精心调理,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伤病员,送情报,送粮食……。真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再看《红日》又是怎样表现军民关系的呢?群众不是积极支持解放军上前线杀敌,而是哭哭啼啼,拉拉扯扯;解放军对群众不是极端的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张大叔对解放军连长石东根说:你们“要能帮助我们收大秋,那该多好啊!”石东根冷冷地瞅了他一眼,挖苦地说:“我们要在这儿落户了!”影片中军队对待群众的态度,非常冷淡,哪有一点人民军队关心群众的阶级感情。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等一伙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长期以来大造反革命的舆论。《红日》就是根据刘少奇一伙的反革命需要精心炮制出来的。这部影片,政治内容是极端反动的,艺术上也是糟糕的。《沙家浜》是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江青同志的亲自指挥下,经过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取得的重要战果。它成功地塑造了以郭建光为代表的新四军的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给京剧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树立了样板,指出了方向。我们一定要坚决保卫革命的样板戏,让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灿烂光辉的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永远屹立在文艺舞台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