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把帮助干部重新学习作为“五·七”干校的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8-18
第1版()
专栏:

  把帮助干部重新学习作为“五·七”干校的任务
去年十月,天津市的广大干部在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伟大指示的鼓舞下,在很短时间内,就办起了二十一所“五·七”干校,有一万一千余名干部在干校重新学习。
由于多数干校坚决按照毛主席《五·七指示》的精神来办,以搞农业为主,兼搞工业、副业,特别是进行了伟大的斗、批、改运动,也就是批判资产阶级的运动,因此,这样的“五·七”干校正是毛主席的光辉的《五·七指示》的实践。经过“五·七”干校的三大革命斗争的锻炼,绝大多数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思想革命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干部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由于工作需要,又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骨干力量。实践充分证明,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指引的道路是培养、锻炼、改造、提高干部的正确道路,而“五·七”干校又是引导广大干部实践《五·七指示》的很好的组织形式。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在办“五·七”干校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由于大批干部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干校的学员越来越少了;有的干校的领导干部被抽走了;有的区的干校领导成员提出自己不办干校上交市里统一来办的建议了;有的干部在议论干校是否可以“收摊”了,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什么学员越来越少,什么“上交”,什么“收摊”,这些都是现象,其实质就在于有些干部对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还不理解。他们不把“五·七”干校看成是锻炼所有干部的革命熔炉,而看成仅仅是教育甚至安置那些不在职干部的地方。一旦这些不在职的干部陆续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一旦出现了干校的学员越来越少的情况,就对“五·七”干校要不要继续办好,甚至要不要继续办发生了动摇。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还是动摇,说到底就是在培养干部问题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我们认为,学员少,这是现象,有些干部毛泽东思想少这才是它的实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讲得十分明确,毛主席关于“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的指示也讲得同样十分明确,天津市目前在职干部就有十余万,如果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这些指示,学员怎么会少呢?汉沽区的“五·七”干校就是活生生的例证。这个干校以《五·七指示》为指针,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榜样,不是把“五·七”干校仅仅看成是处理不在职干部的“仓库”,而是把干校看成是锻炼所有干部的熔炉,在这里重新学习的有不在职干部,也有在职干部;有犯了错误的干部,也有并没有犯错误的干部;有老干部,也有新干部;有行政机关的干部,也有教员、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有些干部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根据工作需要出校了,有些干部离开了工作岗位又进校了。因此,这个干校的路子不是越走越窄,而是越走越宽,学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这个干校开始办的时候,只有二百多学员,现在已增加到三百多学员了。
我们认为,办“五·七”干校,走《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不断帮助干部重新学习,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培养、锻炼、改造、提高干部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由于初步精简机构,不在职的干部应该到“五·七”干校去锻炼,在职的干部同样也要分批到“五·七”干校去锻炼。那种把“五·七”干校仅仅当成锻炼不在职干部的地方,当成处理一些有问题的和犯错误的干部的地方的观点,是刘少奇的“劳动惩罚论”的余毒没有肃清的反映,必须彻底批判。那种在“五·七”干校中锻炼了一个时期还没有分配工作就不安心的思想,是刘少奇的“劳动镀金论”和“入党做官论”的余毒没有肃清的反映,也必须彻底批判。总之,一切不把“五·七”干校当作光辉的道路来走,而是把“五·七”干校当作“找出路”的地方,当作“过路”的地方,统统是“刘毒”在作怪,统统应当彻底批判。
要办好“五·七”干校,在解决了走《五·七指示》的道路这个大方向以后,必须解决干校的培养对象问题。我们认为,干校的培养对象除现有学员外,从长远的观点看,今后的学员应该包括:各级革委会的在职干部,特别是从事领导工作的干部;准备培养提拔的新干部;学校的教员;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等等。这样,干校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锻炼干部的革命大熔炉,把我们的所有干部都逐步培养成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共产主义新人。
天津市革委会干部下放劳动办公室
温光国 岳纪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