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陕甘宁边区的地方文工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7-14
第4版()
专栏:

  陕甘宁边区的地方文工团
依群·莫东·曼尼·俊耀·吴坚
长期工作在陕甘宁农村的分区文工团,计有关中、三边、陇东、绥德、延属等五个团体;这些文工团除延属成立较迟外,都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成员,都是放牛娃娃或机关部队的小鬼和学生,绝大部分不识字,缺乏专门人材,没有乐器和服装,甚至连吃饭都很困难,然而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抚育帮助下逐渐克服了,开始组成时人数不多,剧本、服装、乐器、道具一直到导演,都是在群众的热诚帮助下解决的,甚至演员或文武场不够时,群众们也积极参加,使要演的戏可以顺利演出,所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便和群众密切结合起来了,现在五个分区文工团,共有四百多人。
戏剧都是以秦腔等地方形式为主,多年来证明地方戏最为当地群众欢迎;同时又必须是古装戏,时装戏,以地方戏为主配合其他秧歌剧等多样化,专搞一门行不通,也完不成政治上的任务;过去有个别单位专演古装戏,群众说:“光唱不演没意思”,尤其青年们认为“光看古朝不看眼前不畅快”;但单搞时装戏也不成,××剧团对旧戏深恶痛绝,把衣箱全部卖掉,专演新形式戏,群众公开提出“不要××剧团”,在×地出演时群众要求“你们演罢戏了,再给我们唱两折大戏吧!”所谓“唱大戏”就是指古装戏而言,根据群众的需要,现在每个文工团都是多样化的,同时演员也都掌握着多样的技术。
由于文工团和群众密切的结合着,所以创作上就要求更迅速地把党的政策和任务传达给群众,因此创作和各地党政工作密切结合便成为特点之一;今天党政有了决议,明天便要搜集材料,写剧本,编歌子,画漫画,甚至要求把戏也要演出来,的确,从艺术观点上看,这种作品非常幼稚,但它在当时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时由于政治任务的复杂,使主题的选择,形式的利用,也非常复杂。如解放战争以来创作的九十三(未包括鼓词)作品中,就有十二种主题九种形式;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善于掌握这种特点,才能对当前的运动起一定作用。
美术和音乐方面也有不少创作,美术在洋片上找到了阵地,也一直是宣传的有利武器。歌集的印发是经常的,同时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乐队和剧曲的创作上,和戏剧密切连系着。
对于旧艺人也不断改造,或加入自己的队伍。有的已经成为共产党员或青年团员,经过这些艺人的传授,业务技术也提高了一步。近百的旧艺人,正在新的道路上前进。
战争和土改中,文工团的同志们,也亲身参加了这一熔炉,有时甚至担任战斗任务。大家都知道必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才会更深刻了解党的政策和群众如何结合着。
现在能演的新旧戏共有三百个左右,封建淫荡的东西基本上消灭了,文工团已成为工农兵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四七年到现在演出七百场以上,但群众还不满足。
对群众的秧歌活动也多方组织与帮助,剧本,导演,并且组织比赛,和队员们的创作。此外文工团本身为了更容易深入群众,经常利用小形式的活动,如洋片、鼓书(自己创作鼓书三十多个)文化棚、流动画展、宣传车、宣传担等,最易接近群众,街上家里甚至炕上都可以活动,效果之大是宣传上不可忽视的。
十余年来党和群众的教育提高了我们,但群众不断在进步,就我们自己的本领来说,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进一步提高,便成了迫切的任务,然而我们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缺乏力量,甚至成为苦恼,在这里伸出诚恳的双手,希望同志们帮助指教。
  一九四九·一·七·于北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