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乌梁素海边的一代新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09-23
第3版()
专栏:

乌梁素海边的一代新人
今年三月,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大批知识青年,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凌云壮志,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乌梁素海边。这些青年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凭着一双铁臂,开荒种地,脱坯盖房,下海捕鱼,习文练武,给广阔的草原带来了无限生气。
夏天的乌梁素海,芦苇葱茏,碧波荡漾。在海滨的西北边,一面面红旗招展,拖拉机隆隆吼叫着,一个知识青年的连队正紧张地进行大田生产——他们除下海捕鱼之外,还要生产一部分蔬菜、粮食。
创业是艰难的。开始,这里没有房屋,没有井水,吃饭得跑二里地,过一条河,越两道沟。但是,他们坚定豪迈地说:“头顶蓝天,脚踏大地,青年战士志如钢,定叫荒地变富乡!”在这个坚强信念的鼓舞下,他们战天斗地,开荒、种菜、盖房子,一切靠着自己的双手。
今年六月,二连的营建工程正迅速进展,房垛一截子一截子往上长,只剩下屋顶的草泥没有抹了。突然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兜头浇下来。新房的土墙及屋里的土炕有立即被冲塌的危险,多少天辛勤劳动的成果,就将付之东流。怎么办?战士们立即抄起铁锹,夺门而出,投身到疾风暴雨中去。有人和泥,有人运泥,有人上房抹泥,个个浑身上下满是泥浆,终于保住了房子和土炕。战斗结束了,同志们互相看着彼此的模样,看着完好的屋顶,大家开心地笑了。他们说:“风雨雷电何所惧,战天斗地炼红心。”欢乐的情绪,冲天的干劲,使整个草原都显得生气勃勃。
这些知识青年在改造大自然中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世界观。他们把战天斗地的过程当成是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的过程,把千里草原作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大课堂。
乌梁素海资源丰富,物产繁多,盛产的大鲤鱼,更是远近闻名。
在乌梁素海广阔的水面上,你可以看到不少知识青年熟练地划着小船,象箭一般行驶。惹人注目的是一个脸色黝黑的小伙子,他就是从北京来的十七岁的刘志存。这个工人的儿子人小志高,现在摇船、下箔等一套,他都提得起来,放得下去,运用自如。从这个新渔工的身上,可以看到这里的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
海上的捕鱼生活是很艰苦的。下海时半夜起床,喝海水,吃干粮。有时出海前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一到了海上,天气突变,船再也回不来了。面对这些困难,小刘渐渐有了活思想,他想回陆地了。但是,带领他的工人孟师傅的一言一行,却深深教育着他。
孟师傅今年四十多岁了,二十年的海上生活,把他摔打出了一副钢筋铁骨。有一次,天气很冷,箔里鱼很多,互相挤撞着,眼看又是大丰收。但是天气突变,风呼啸而来,吹得眼睁不开,脚站不住,小船左右摇摆。平常这样的天气是不能出海的。但是孟师傅考虑到,如不及时把鱼捕出来,鱼就有憋死的危险。于是毅然决定冒险出海。当完成任务胜利返航的时候,他衣服全都结成了冰,全身都冻成紫色了。孟师傅这种为人民捕鱼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小刘。毛主席教导说:“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毛主席的教导,工人阶级的榜样,使小刘明白了为谁打鱼、为什么打鱼这样一个过去他从未思索过的问题。从此他下定决心在乌梁素海战斗一辈子。经过几个月勤学苦练,小刘终于掌握了一套基本的打鱼要领,磨练得逐步能适应海上生活。
在八连,有一个胖胖的女孩子。人们总见她手里提着桶,侧着脸,安静地看着小猪吃食,或是系着大围裙在灶坑旁忙着,给小猪煮食。这就是新“猪倌”白美容。
小白刚刚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看着这宽广无垠的肥沃土地,老想着,自己能当上一名拖拉机手,开着“铁牛”在草原上纵横驰骋才惬意呢!但是这时,连里刚买的几头猪没人喂。看着这些猪,小白想:毛主席教导我们:“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革命战士要迎着困难上,要拣重担挑。她和另一个女知识青年杨士英主动向党支部要求,承担下了这个工作。
怎么把猪喂好?小白心里一直在考虑。过去,自己见了猪就想躲开,现在自己整天就要跟这些家伙打交道了,真是一个难题。更令人着急的是,这批猪刚刚从外地运来,生了病,不吃食,有些小猪还耷拉着尾巴。怎么办?小白找到了一个烧开水的老工人,向他请教。后来她们每次把食烧热,加点盐,小猪吃了很快就好了。
六月的一天,老猪叼草要生小猪了,小白和小杨心情紧张又激动,耐心地守候在猪窝旁等待着。终于,第一只小猪生出来了。小白用手一只只接下来,用药水把它们洗干净,直到夜里十一点钟,小猪才全部生下来。这时,天下着雨,她们衣服湿了,又冷又饿,她们全不管,直到把小猪挨个抱回自己屋里,用单子盖上才休息。在她们精心抚育下,十三只小猪全部成活了。现在,小猪一个个欢蹦乱跳。对两个小饲养员来说,哪有比这更惬意的呢!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