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大兴纱厂岳景林 四种创造与发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7-16
第2版()
专栏:

发挥工人阶级的智慧
改进工具发展生产
在解放了的许多城市中,由于有了人民的政权,各厂、矿的生产竞赛,逐渐普遍地发动起来。工人阶级在恢复与发展生产,建设新城市、新中国的号召下,高度发挥了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的智慧,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上看得最为具体,明白。这里便是几个例子。编者
大兴纱厂岳景林
四种创造与发明
岳景林是石家庄大兴纱厂一个摇纱组长,作工二十多年了,在旧社会,遭受过无数的磨难:国民党统治时代挨着工头的揪耳朵、打戒尺、罚跪……,在敌伪统治时代,曾被日寇抓捕毒打,带到日本大坂去作苦工,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回国。解放后,当了摇纱组长,工作积极,对机器不断研究捉摸,一年来,曾有四种发明与创造。
一、改换皮带盘
过去摇纱车上的皮带盘,在车架里面,工人摇起纱来,常常碰着它,轻的磨胳膊,重的带头发,危险性更大,并且开关也不一样劲。解放前是没有人管这些的。解放后他那时还是保全工人,便想把皮带盘改到车架外头去,有一次他便改装了一部,结果很顺利。后经行政上的同意,把全部摇纱车统统改了。
二、改造摇纱两用木锭子
摇纱车上的木锭子,是一个两寸长的圆木棍,不是什么精细的机件,但过去的木锭子上下一样的粗细,而新老细纱机木管孔却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如果在摇纱时,细孔的木管按上小木锭子很合适,而粗孔的木管按上小木锭时,便摇晃,一络起线子来,木管便被带起来,过去改车时(即换用木管时)得把木锭子缠上些线,才能使木管站得稳固,但既浪费纱线,又耽误时间,如果再换成细孔木管时,还得把缠的纱线拔下来。他常在车间检查工作深觉不便,便想把木锭子改成两用的,最后他捉摸着把木锭子改成一头大一头小,再按上木管,便可两用了。摇纱车上的大部木锭子都改成两用的了。
三、摇纱车轴头添轴碗与卡拉
打包部常常发现纱线上有油纱,原因是摇纱时,摇纱车轴头,流出油来,或者是卸纱时染污了纱线所致。岳景林同志想出用一种卡拉把轴套卡住,不让它向外窜。之后又找焊锡匠打了一个油碗,焊在轴头上,这样纱再也沾不上油污,减少了许多油纱。
四、创造打坏纱架子
当摇纱时,常常发现由细纱而来的一些纺坏了的纱穗,摇纱不好摇,便剔出来打纱球(纺线绳或打纱包用),但打纱球并不好打,那个坏纱穗,常常从插着木座上跳起来,象个出笼的鸟,飞来飞去,甚至扰乱了其他的线。整理它不但耽误工人的时间而且损坏其他纱,岳景林正在作卡拉的时候,便计划作个架子,把那些坏纱穗子横着插在架子上再打,那些坏纱穗再不会因两头粗中间细,或头粗尾细而拉不出线来或断头了。当把计划报告行政后,即得到允许和赞助,当木工按照他设计的图样做好后,便完全解决了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