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阿佤山上的大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9-10-05
第4版()
专栏:

阿佤山上的大寨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红九公社建设大队,原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在旧社会,六个村庄分散在几座山顶上,连半亩大的一块地都找不到。耕作方法原始落后,毁林开荒,刀耕火种。阿佤人家一贫如洗,常年以野菜充饥,过着非人生活。万恶的国民党反动派,还对佤族人民实行野蛮的屠杀、抢劫,给佤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在解放后的二十年中,建设大队的佤族贫下中农,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用勤劳的双手,挖平了山头,把峰峦变成大片大片的平地;凿石引水,环山开出了一百二十多条水渠,修筑起三十九个坝塘,造出了一千七百多亩梯田、一千二百多亩茶园。寨子周围栽满棕榈、黄果和油桐。这几年,他们每年向国家出售二十多万斤余粮、上万斤茶叶;今年还储存了十九万斤储备粮。大寨之花在阿佤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九六四年,佤族贫下中农热烈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开展了一个向大寨学习、走大寨路的群众运动。他们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方针的指引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劈山岩,修水利,环山开渠,凿石开田、开茶园,在阿佤山上展开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遍了阿佤山。阿佤人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坚决战胜困难,修建小型坝塘。没好久,一批小型坝塘就建成了,并且蓄满了碧绿的泉水。一九六七年,这里修建两个能各蓄水灌溉一百多亩田的大坝塘,全大队贫下中农吃在工地,睡在现场,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秧莱山,从前人们称为“鬼山”。鬼山上树不长,水不流,土地贫瘠。阿佤山上的新愚公们一致表示:“愚公可以移王屋山,我们为什么不能移秧莱山?”他们组成了一支“新愚公突击队”,李戛莱带着大家去移“鬼山”造田。没有炸药,用锄头刨。石头大,用十字镐挖。多少人手上磨起了一串串血泡,震开了一道道血口子,没有一个叫苦。在工地上,他们大学“老三篇”,“每天挖山不止”。建设大队苦战了三个月,硬是把“鬼山”改造成了平坦的水田。
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灌溉水源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在一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上,老贫农李戛不勒提出,要把弄舍山挖通,引山后泉水来灌溉。大家支持了他的提议,老贫农赵赛达主动要求和他一起战斗。劈山引水,这是阿佤贫下中农从来没有敢想的事,现在两个老贫农居然要在山肚子里挖一条一丈多深、七十多丈长的大沟。消息传开,有人担心困难太多。李戛不勒说:“只要听毛主席的话,向大寨贫下中农学习,任何困难也能克服。”有人担心出危险,老人们回答:“为革命劈山引水,牺牲了也值得。”他俩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次,进水口挖低了,没有成功,他们毫不动摇,重新开挖。第二次,又失败了。他俩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仍旧顽强地挖下去。两位老人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全队的革命群众,大家和他们一起挖。六十天过去了,一股清泉从后山欢腾地奔泻而来,弄舍山前三十多亩稻田,灌满了清澈的泉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